目前,东北地区一季稻处于抽穗扬花期,玉米处于抽雄吐丝期,大豆处于开花结荚期,均为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一季稻、玉米当前发育期最适宜日平均气温为25~28℃,大豆为23~25℃,当日平均气温低于20℃、18℃和15℃后,将分别对上述三种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8月8日开始,黑龙江西北部、吉林东部部分地区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低温天气;至11日,低温扩展至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西部,范围达到最大;12日之后低温范围逐渐减小。
8月8日至14日,东北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其中西部地区偏低1~2℃,黑龙江东部和南部、吉林和辽宁大部未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低温天气,或低温日数少于3天,大部地区平均气温为20~25℃;黑龙江西北部、吉林东南部出现4~6天低温天气,平均气温为16~20℃。
总体来看,大部地区平均气温高于一季稻、玉米、大豆受害的临界温度,因此低温影响程度总体较轻,未造成作物生长停止,仅使一季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生长缓慢,灌浆速度降低。
预计未来10天,东北地区大部气温基本与常年同期持平,但冷暖交替将使气温变化较大。
16日至18日,东北大部地区气温将回升到与常年同期持平或偏高,北部地区日平均气温在16~22℃,日最低气温一般在10~16℃;中部和南部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2~25℃,日最低气温一般在13~18℃,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将处于作物生长发育适宜温度范围内,利于秋收作物灌浆速度提升、干物质积累。
19日至22日,东北地区将有一次降水、降温天气过程,气温将下降6~12℃,比常年同期偏低3~4℃,北部地区日平均气温一般在9~14℃,日最低气温将下降到3~9℃,偏北个别地区气温低于0℃;中部和南部地区日平均气温一般在13~17℃,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12℃,但低温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23日至24日,大部地区气温将呈回升趋势。
未来三天,东北地区气温有所回升,19日至22日,将有较短时间的降水降温过程,且23日至24日,大部地区气温又将呈回升趋势,因此未来十天天气条件对玉米、一季稻、大豆等作物产量形成不会造成明显不利影响,但仍会使作物发育进度再度延迟,从而增加成熟期遭遇早霜冻危害的风险。
根据天气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各地要加强一季稻的田间管理,适当控制水层,采取昼排夜灌等抗低温措施,提高稻田温度,也可喷洒增温剂,力争减轻低温的影响;生育期推迟的地区要积极采取促早熟措施,预防阶段性低温的危害;同时,各地还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减少由病虫害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