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因出现罕见强降雨,甘肃省酒泉、张掖两市发生洪涝灾害。强降雨还导致著名景区敦煌莫高窟暂时性停止对游客开放;亚洲最大沙漠高寒冷水鱼生产基地———敦煌飞天科技生态园标准化养殖场经济损失近亿元。
目前已全面进入汛期,随着降雨的增多,甘肃省作为地质灾害易发和多发省份,防灾减灾面临严峻考验。
地质灾害隐患重重
6月15日以来,酒泉、张掖两市部分县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严重。在著名旅游城市敦煌,莫高窟北区窟区出现进水,游客中心被洪水淹没,6月16日莫高窟一度停止对游客开放;同时,敦煌境内亚洲最大沙漠高寒冷水鱼生产基地,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泥石流侵袭,商品鱼和鱼苗全部死亡,经济损失近亿元。
“根据记录,这里过去没有发生过洪涝灾害。”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得楷翻阅资料后告诉记者。
酒泉、张掖两市地处典型的干旱地区,周边是大量的沙漠和戈壁,常年降雨十分稀少,像这样的强降雨更是罕见。
王得楷担忧:“随着气候的日益异常,更多不该发生灾害的地方正面临着灾害威胁,特别是地质灾害尤为突出,因此,防灾时时刻刻都要紧绷一根弦。”
据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的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甘肃省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0629处,全省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数190.82万人,威胁财产304.81亿元。
“现在已全面进入汛期,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当前是其高发期。”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环境处刘武告诉记者。地质灾害为祸不浅
据介绍,甘肃省属地质灾害易发和多发省份,特别是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全省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条件严重恶化,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发生率较地震前大幅上升。
一组数据显示,2009年,甘肃省发生地质灾害161起,造成1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1237亿元;2010年,全省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94起,共造成1506人死亡,294人失踪,314人受伤。
同时,今年前5月,甘肃省已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超过万元的地质灾害61起,共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4752亿元;发生重大地质灾害险情4起,威胁人口2万多人,潜在经济损失10亿元。
王得楷介绍,在甘肃省86个县(区)中,就有62个县(区)坐落于山区,有接近100个乡镇面临地灾威胁。
“多年来,随着城镇建设规模扩大,许多建设用地不断向山坡、山前台地拓展,从而埋下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甚至加剧、诱发地质灾害。”王得楷说。
今年4月27日,临夏州永靖县西河镇二房村大房台发生滑坡,虽无人员伤亡,却致使当地1500亩耕地无法按时春播。
据记者了解,这次发生灾害处是该县重点滑坡险区之一,也是群众生活聚居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和农田长期大水漫灌,大量水分下渗后积蓄在黄土与红砂岩结合部位,致使台缘不稳,最后造成滑坡发生。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宋史刚说,“今年以来,我省地质灾害仍呈现高发、频发的趋势,因此要提早做好防范工作。”因地制宜探索治灾新路
“我省经济欠发达,市、县级财政困难,地质灾害防治投入有限。目前,一大批急需勘查治理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因受资金制约而无法开展。”宋史刚介绍说。
“5·12”以后,国家及省上对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度非常大,截至目前已相继投入20亿元的治理资金,从去年起,我省还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了省级财政预算。
但对于全省庞大的防灾治理工程来说,投用的这些资金仅是杯水车薪。王得楷说,“甘肃每年应投入几十亿的资金用于预防地质灾害,这样才能提高安全保障。”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预防治理过程中,除加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宣传外,更应让身处地灾易发区的群众对灾情有知情权。
“防灾首先要防人。”王得楷认为,地质灾害的发生,80%与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有关系。因此,对实施的重点建设工程,如铁路、公路、水电等都应做好前期地质评估,对地灾易发区建房者的要求也应是先治理、后建房,做到防患于未然。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丁祖全认为,治理地质灾害不仅要有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补充,更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科学的、综合的适合于黄土高坡的防灾体系。
目前,“中国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兰州科学试验基地联合共建框架协议”已签订,该试验基地设在九州开发区,现正在筹建中。(中国兴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