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站内搜索
 
 
 
欢迎访问农化市场十日讯!
 
 
农业害虫(螨)对阿维菌素抗性问题的概述

    阿维菌素的发现是抗生素在农业上应用的里程碑。二十年来,我国已有近400余家企业登记注册了阿维菌素的原药、单剂及复配制剂,据不完全统计约1300余个。目前,我国已完成世界上最大的阿维菌素生产国。阿维菌素已公认为替代高毒农药的重要品种之一。
随着阿维菌素的广泛应用,有关害虫(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药性的报道和研究逐渐增多。以小菜蛾防治为例,阿维菌素最初作为防治抗性小菜蛾的首选药物,而现在,不少地区因抗性问题不得不限制阿维菌素的使用。现将国内外研究结果简要综述,以便有关各方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1、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世界性十字花科的重要害虫,年发生代数多(亚热带8~12代,热带地区20代以上)、繁殖系数高(平均每年雌虫产卵170粒以上)、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在我国北方危害也呈加重趋势。由于常年防治用药,使小菜蛾长期处于较强的药剂选择压力之下,导致其对药剂抗性水平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小菜蛾已对约50多种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现已成为抗性最严重,最难防治的害虫之一。
    为了探讨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形成规律,以期制定正确的防治策略,研究者首先选用敏感种群在室内进行抗性汰选,使种群中抗性个体增加,抗性基因积累,逐渐形成有显著抗性的种群和品系。李腾武等对采自宣化的小菜蛾敏感种群经27代选育,生测LC50由选育前0.011 mg/L,上升至选育后的8.940 mg/L,抗性达到812.7倍。选育过程中,抗性水平在小范围出现波动,并非直线上升。何捷等通过叶片饲喂法用阿维菌素对室内小菜蛾敏感品系连续进行抗性汰选。经26代选育,LD50由选育前0.0029μpg/虫,提高到0.3629μpg/虫,抗性提高125倍。从第1代到第4代,抗性指数仅增2倍多,第5代出现突增,抗性指数为12.9,第6代急增至27.8倍,第8代到12代,抗性指数30.1~34.3上升缓慢,第12代后又快速上升。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发展过程看,表现出先平缓后快速,再平缓再快速阶梯上升的特点。何玉仙等用阿维菌素对福州菜区田间小菜蛾种群进行抗性筛选,经连续选育1 5代后,抗性较筛选前提高了66.44倍。从而进一步说明小菜蛾存在对阿维菌素产生高水平抗性的可能性,预示着田间的高强度处理将导致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高水平抗性,这对阿维菌素未来大规模应用无疑是个警告。因此可以认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室内抗性筛选结果可作为抗性预测的一个重要依据。马来西亚选育的小菜蛾SERD3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品系与室内敏感品系相比,抗性指数从F7代的60倍,经3次汰选至F10代抗性增长220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阿维菌素连续选择压力下,小菜蛾能形成较高水平的抗性,说明阿维菌素对小菜蛾存在潜在的较大的风险。
    李腾武等报道:由小菜蛾抗性品系对阿维菌素敏感度回复的研究表明,对抗性品系(选育23代后抗性倍数183)停止喷药,消除选择压,至第7代敏感度才有明显回复,至第9代抗性下降到34倍。鉴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敏感性恢复较慢,高抗性一旦在田间发生将很难恢复其敏感性,因此,在用阿维菌素治理小菜蛾时,通过监测最好控制在中抗水平以下,否则恢复其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利于小菜蛾的抗性治理。
    据Wright等报道,1995年首次发现马来西亚Cameron地区的4个田间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了17-195倍的抗性。1992~1999年广东省供港菜场大量使用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冯夏等人跟踪8年监测,阿维菌素使用初期抗性倍数2,为敏感水平;使用1年后,抗性倍数5-10,属低抗水平;二年后抗性倍数20-24,达中抗水平。8年期间,抗性迅速上升10倍,而同期广州市菜区抗性由2.18上升9.82,约4.5倍。1996年Jansson发现不同种群小菜蛾对甲胺基阿维菌素和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分别具有4倍和100倍的差异。张雪燕等人1997年测定了云南五个主要菜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推广使用不到两年,就在昆明、建水、通海菜区测出9~32倍明显抗性。张雪燕等建议,在阿维菌素抗性产生的地区每年最多使用2次,以延长阿维菌素使用寿命。1999年再次测定时,昆明种群降至6.4倍,通海种群增至46.1,这基本反映了两地使用阿维菌素的频率。江腾辉等连续四年(1999~2002)就深圳、汕头、广州和高要地区的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进行了监测,深圳地区抗性倍数6.178~7.56,远高于其它地区的0.98~4.80倍,高要地区2002年抗性倍数达到7.55。刘学东等连续4年(2000-2003年)监测泉州地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发展,结果表明,至第4年增加了4.8倍。郭世俭等2001年对浙江四地区小菜蛾抗性监测表明,温州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已达82.63,为高抗水平,金华种群20.69,杭州、萧山种群1.26~3.54为敏感性下降,鉴于以上监测结果,郭世俭等认为阿维菌素应及时与作用机制不同且尚未产生抗性的农药Bt和菜喜等进行交替或轮换使用,在抗性地区应立即限制阿维菌素的使用,以降低选择压,延缓抗性产生。
    黄斌等2003年就福建三个地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监测,结果表明,福州、厦门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61.4~66.7,龙岩种群23.3属中抗水平。赵锋等2004—2005年对取自全国五个地区小菜蛾种群进行阿维菌素抗性监测表明山东泰安种群抗性倍数达到135,广东种群达到30倍。武汉种群9.8,海南海口、湖北襄樊种群低于3为敏感水平。黄雄英等2007年对长沙地区小菜蛾种群进行抗性监测,结果表明,对阿维菌素达中抗水平,抗性倍数18.2,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为7.7。韩文素等2010年报道,在张家口地区2%阿维菌素EC500倍防治田间甘蓝小菜蛾药后3—7天防效仅67%,已不能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危害。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张家口田间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23.22已达中抗水平。据以上不完全统计结果看出,多数地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已产生了较明显的抗性,由于各地用药水平,用药方式,栽培方式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抗性程度有所不同。国外报道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最高抗性达195倍,国内报道的最高抗性为1 35倍。因此,为延长阿维菌素使用寿命,研究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机理和治理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冯夏等报道,使用抗Bt品系(抗性倍数60.82)改用阿维菌素进行施压选育,到第20代对阿维菌素抗性达到11.5倍,而对Bt抗性降至31.31。由此可见阿维菌素不会增强小菜蛾对Bt的抗性,说明阿维菌素与Bt间无交互抗性。测定表明阿维菌素与定虫隆有明显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20.28。与敌敌畏也存在交互抗性,抗性倍数3.70。对灭多威、氰戊菊酯没有产生明显抗性,抗性倍数1.87—2.28,但耐药性有一定程度地上升。李腾武等用阿维菌素AV-S品系在抗性指数达90倍的基础上,继续对AV—R品系连续汰选,获得对阿维菌素抗性指数达813倍。该AV-S品系对马拉硫磷抗性3.23倍,溴氰菊酯1.45倍,表明对马拉硫磷、溴氰菊酯两类药剂不存在交互抗性,无论是AV-R还是AV-S品系对灭多威和氟苯脲也无交互抗性。向延平等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对乙酰甲胺磷达到抗性指数157,对氰戊菊酯达到723.6的高抗品系,对阿维菌素没有表现交互抗性,抗性指数1.0~1.1,小菜蛾对阿维菌素仍处于敏感状态。何玉仙等研究表明,氯氰菊酯、灭多威、马拉硫磷、氟啶脲四种药剂与阿维菌素之间无交互抗性。梁沛等测定了小菜蛾极抗阿维菌素品系(抗性倍数575.6)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联苯菊酯药剂间具有比较低的交互抗性,抗性为3—20倍。对氟啶脲和氟虫腈抗性倍数1.1—1.2,无交互抗性。Iqbal等对分别用阿维菌素和氟苯脲选育的两个小菜蛾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氟苯脲之间不仅无交互抗性,相反还有一定程度的负交互抗性。吴青君等测定发现氟啶脲选育的小菜蛾抗性品系与阿维菌素也无交互抗性。因此在小菜蛾抗性治理中,合理有效地轮用或混用阿维菌素和苯甲酰基脲这两类杀虫剂将是十分有效的途径。2010年韩文素等经生物测定表明,室内阿维菌素抗性品系(AV-R)的抗性倍数是敏感品系的603.63倍。同时测定了氰氟虫腙对阿维菌素敏感品系AV-S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0.24mgl-1,氰氟虫腙对AV-R品系的LC50为0.20mgl-1,两品系LC50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氰氟虫腙对小菜蛾有很高的杀虫活性,与阿维菌素不存在交互抗性,可以用来防治对阿维菌素已产生抗药性的小菜蛾。
    在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枧理研究方面,吴青君等对阿维菌素敏感(ABM-S)种群和抗性(ABM-R)种群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O-脱甲基活力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除1~2龄外,ABM—R种群CarE活动显著高于ABM-S种群,显著性地随幼虫龄期增长而增大。ABM-R种群4龄末期幼虫的CarE比活力为ABM-S种群的2.25倍,动力学研究研究表明,可能是低龄幼虫中酶分子的变构起主要作用。而随着虫龄增长,酶分子数量的增加对抗性的作用逐渐增大,从酯酶同工酶等电点聚焦电泳得出,ABM-R种群的E7、E13和E15同工酶活力显著提高是导致ABM-R种群酯酶活力提高的主要原因。ABM.R和ABM-S种群,GST的活力差异在1~2龄期最大,为2.09倍,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4龄幼虫期的GST无种群差异,未检测到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力的种群差异。
    吴青君等用氚标记阿维菌素点滴处理阿维菌素敏感(ABM-S)和抗性(ABM-R)种群小菜蛾幼虫,结果显示,在5~360min内的7个不同处理时间,ABM—R种群的平均表皮穿透量比ABM-S种群少1.5倍,处理24h后,ABM-R种群仍有45.9%的阿维菌素滞留于体表,而ABM-S种群却有98.4%的药剂穿透表皮。放射配体结合分析表明,GABAa受体结合性质的改变是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另一抗性机制,ABM-S种群(Kd=10.9368±0.4374nmol/L)和ABM.R种群(Kd=9.8328±0.3933nmol/L)的受体亲和力无显著差异,但抗性种群的最大结合量(Bmax=71.2842±4.991 0 fmol/mg蛋白)比敏感种群(Bmax=11 2.0255±7.841 8fmol/mg蛋白)降低36.4%,即抗性是受体数目的减少而非结构上的改变。
    李腾武等测定了不同抗性水平小菜蛾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发现它们没有明显的变化:羧酸酯酶(CarE)活性F27是FO的1 5倍,从F22开始,活性在较高水平上波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活性F27是FO的22倍,且从F18开始,活性在较高水平上波动。选育的抗性品系,增效醚对阿维菌素增效6.34倍。梁沛等测定了增效醚(PB)和磷酸三苯酯(TPP)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B和TPP对阿维菌素分别增效8.2和5.5倍。说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可能与多功能氧化酶(MFO)和羧酸酯酶有关。通过差光谱技术测定了对阿维菌素抗性和敏感的小菜蛾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抗性品系是敏感品系的138倍。
    2006年周小毛等实验选用25条随机引物对小菜蛾ABM-S和ABM-R品系进行RAPD分析,有15条引物能扩出3~8条清晰可辩的条带,其中有1条引物(S106)在全部抗性个体中扩增出了敏感个体所没有的特异性同一片段,并且能够将RAPD分子标记转化成特异性和重复性更好,更为稳定的SCAR分子标记,为建立实用的阿维菌素抗性小菜蛾分子检测技术提供基本资料。该分子标记的结果仅为一个初步的研究,其准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07年罗倩等人以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品系、敏感品系和回交群体组建作图,再利用AFLP-银染技术构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基因的连锁图谱。研究结果表明,与抗性基因连锁的3个AFLP标记(ElM4-15、EIMI-4和IEIMI-2)均位于第5连锁群,而且确定了它们与抗性基因的遗传距离,其中ElM4-15是与抗性基因连锁最紧密的AFLP标记。实验结果将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基因的精确定位提供理论基础,将在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监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李腾武等就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和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进行了研究。室内选育的阿维菌素抗性品系与同源的敏感品系杂交、F1代自交、F1代与亲本回交,结果表明:杂交后的显性度(D)分别为-0.64和-0.52,说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是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x2检验证实,可能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遗传。种群适合度研究表明,抗性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有0.84的适合度。

2、朱砂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研究

    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在我国广泛分布,是严重危害棉花和蔬菜又难以防治的一种害螨。该螨繁殖力强,气候适宜时短期内即能猖獗危害,由于生产上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已引起朱砂叶螨对多种农药产生了抗性。
    何林等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的选择压力,用阿维菌素对朱砂叶螨进行逐代处理,筛选至42代,抗性倍数为8.65,抗性增加较快的3个阶段为F10~F18、F22~F26和F26~F30,抗性倍数分别增加1.89、2.11和1.36。但从整个抗性增长趋势看是比较缓慢而稳定的,如继续用药,预计抗性还会缓慢增长。
    在抗性选育基础上,实验室组建了朱砂叶螨敏感品系、抗阿维菌素品系在豇豆和棉花上的生命表(26℃),比较了两品系在不同寄主上发育历期,繁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抗性品系在棉花上若螨缩短0.55天,世代历期延长0.88天,平均产卵量无显著差异,在豇豆上卵期缩1.71天,若螨期延长0.41天,世代历期缩短2.06天,平均产卵量减少84.29粒/雌。抗阿维菌素朱砂叶螨敏感品系在棉花和豇豆上的适合度,相对于敏感品系分别为0.89和0.58,均小于1,表明抗性品系在两种寄主上均存在适合度缺陷,而在豇豆上适合度缺陷更大。
    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甲氰菊酯和哒螨灵筛选的三个单剂抗性品系之间没有交互性(抗性品系在0.74—1.23之间),即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哒螨灵3种杀螨剂不产生交互抗性,此结果为开展抗性治理(药剂轮换及混合使用)提供了依据。用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哒螨灵、甲氰十阿维和哒螨灵十阿维分别筛选30代后,采用Tabashnir等的域性状分析法进行抗性现实遗传力估算及抗性风险评估,抗性治理对策评价。轮换用药、混合用药抗性品系培育及抗性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甲氰菊酯混用能有效延缓朱砂叶螨抗性发展,两者轮用不能延缓朱砂叶螨抗性发展,反而加速了对甲氰菊酯的抗性发展,阿维菌素与哒螨灵混用、轮用都能有效延缓朱砂叶螨对二者的抗性发展。
昆虫(螨类)抗药性的形成与体内各种解毒酶系的活动变化存在密切关系,羧酸酯酶(CarE)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酶系,在对外源化合物的解毒代谢和对杀虫剂的抗性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能使内源谷胱甘肽与化学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螨剂)中具有毒理作用的亲电基团结合并排出体外,多功能氧化酶(MFO)的底物谱极广,几乎能氧化代谢所有的杀虫剂,与许多害虫的抗药性形成有关。何林等人在室内比较了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上述3种解毒酶活性差异,以探讨朱砂叶螨对阿维菌素抗药性形成的生化机制。测试结果表明:抗性品系CarE、GSTs、MFO的活性为敏感品系的2.7、3.4和1.4倍,差异达显著水平。推测3种解毒酶活性显著升高是朱砂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羧酸酯酶动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体内CarE的Km和Vmax值与敏感品系差异显著,分别是敏感品系的0.44和1.95倍,表明朱砂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后,其体内CarE的反应速度加快,与底物的亲和力增强。
    据何林等人报道,与大多数昆虫不同,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朱砂叶螨在高温下具有生殖优势和更好的适应能力,这预示着朱砂叶螨的高温适应能力与其抗药性间存在某种联系。冯宏祖等人以朱砂叶螨敏感种群(SS)、抗阿维菌素种群(SA)和耐高温种群(RH)为材料,应用生物测定方法以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朱砂叶螨抗药性和耐高温间存在的交互耐性及机制。结果显示46℃高温下RH和RA种群半致死时间(LT50)显著长于SS种群,其顺序依次是:RH>RA>SS,阿维菌素对朱砂叶螨的半致死浓度(LC50)各种群间顺序依次是RA>RH>SS,其中RH和RA种群显著高于SS种群,这表明长期的高温胁迫能诱导其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同样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也能诱导其对高温的耐性。SS、RA和RH经阿维菌素处理8天后体内02-(超氧自由基)含量分别是对照的2.08、1.85和2.00倍,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3.81、4.84和4.26倍,CAT(过氧化氢酶)和POD(过氧化物酶)活性也都高于对照。实验结果也显示,朱砂叶螨经阿维菌素和热(冷)刺激后,敏感种群(SS)体内O2-含量均高于抗性种群(RA)和耐高温种群(RH),而SOD活性则显著低于RA和RH,表明RA和RH在长期阿维菌素和高温胁迫作用下诱导保护酶活性的能力加强,使RA和RH对阿维菌素和高(低)温忍耐力强于敏感种群,这可能是朱砂叶螨对不同胁迫存在交互耐性的原因之一。研究检测了朱砂叶螨在阿维菌素、高温、低温刺激下TcHSP90(朱砂叶螨热激蛋白90)mRNA表达显著高于SS,正常情况下RA和RH分别是SS的1.64倍和1.29倍,表明朱砂叶螨在长期高温或阿维菌素胁迫下,体内HSP90大量积累以适应来自环境的胁迫,即高温和抗药性诱导朱砂叶螨HSP90在体内的积累,从而保护自身免受其它胁迫伤害。
    阿维菌素在昆虫(螨类)体内的反应及其代谢非常复杂,涉及到表皮穿透性降低,解毒酶活性增强和r氨基丁酸(GABA)受体敏感性降低,生物耐热性的获得除了与热激蛋白作用有关外,可能还与其它因子有关,仅测定保护酶系统和HSP90的变化难以全面阐述朱砂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和高温适应性之间的交互耐性机制,有待从多个角度进一步探索其机制。

3、桔全爪螨与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研究

    桔全爪螨Panonychtus citri又称柑桔红蜘蛛,是一种世界性柑桔害虫,在我国柑桔产区危害严重,对桔全爪螨防治目前仍以化学农药为主,由于螨体小,世代多,繁殖速度快等特点极易产生抗性,阿维菌素是目前桔园中广泛用以防治叶螨的药剂。
    孟和生等人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选择压力,用阿维菌素对桔全爪螨逐代处理,选育至1 2代抗性增长到7.30倍。桔全瓜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开始增长较快,F3~F9代为缓慢增长阶段,F9~F12为抗性突增阶段,测试表明增效醚PBO对阿维菌素增效2.70倍,说明多功能氧化酶解毒作用的增强是桔全爪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原因之一。测试抗阿维菌素品系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高于敏感品系,而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动均低于敏感品系,由此可以认为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的提高是桔全爪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我国落叶果树上为害重要的害螨,近年来,阿维菌素以其防效突出,已成为果树上防治该螨的首选药剂。孟祥梅等,在室内25℃条件下通过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比较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一系列发育和繁殖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抗性品系的发育历期、孵化率,幼螨存活率、有效产卵量等诸多指标与敏感品系相比均存在一定的不利性,抗性品系的适合度仅为敏感品系的0.53倍,存在适合度缺陷。   
    1991年Campos等报道从加州10个苗圃中采集到的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抗性倍数(R/S用LC95值计算)1~658,甚至同地区不同寄主上的叶螨抗性倍数都有很大差别0.5~175倍),将二斑叶螨田间种群汰选38代后抗性倍数从13 上升到1597。经研究分析,发现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发展和用药时间长短(年数)、每年平均施药次数、施药技术,叶螨本身的迁移性等多方面的因子有关。通常每年用药次数越多,用药年限越长抗性发展越快,但如果有敏感虫源不断从邻近地区迁入,抗性的发展就比较缓慢。研究表明,某些二斑叶螨种群抗性可能与表皮穿透性降低有关、与虫体对药剂的排泄能力增强、同时可能伴随有对体内残留阿维菌素的轭合及代谢能力增强有关。
2009年Ay,Recep等报道从土耳其安它拉省温室豆科植物采到的二斑叶螨经室内15代汰选得到对双甲脒抗性32.2倍的AMTl5品系,经测试该品系对阿维菌素有8.34倍抗性。
    2010年Nicastro报道通过室内测试和田间调查显示,巴西二斑叶螨抗弥拜菌素室内菌株和田间菌株与阿维菌素有交互抗性。
    2010年Kwon,D.H等测试了二斑叶螨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基因(TuGluCI)cDNA碎片全序列,通过比较初步证明,G323D点突变与阿维菌素抗性有关。通过回交得到的单纯F一2子代证实了G323D基因型与阿维菌素抗性相关,通过子代互交的生物学分析显示该基因为不完全隐性。

4、甜菜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研究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是一种世界性害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由于一直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其抗药性不论从农药品种上还是抗性强度上都有显著增加。2008年贾变桃等测定了江苏、河南等地甜菜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甲维盐的敏感性,首次检测到江苏江宁和射阳两个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0.4和4.2。江苏大丰种群抗性为5.2倍,为低水平抗性,江苏阜宁和河南新野种群属敏感性下降阶段,分别为3.1~4.4倍,丰县种群抗性倍数2.5,尚属敏感。河南、江宁、阜宁和射阳四种种群抗性为0.6~2.0倍,均为敏感。黄琳瑞等测定了抗虫酰肼的甜菜夜蛾种群的交互抗性谱,结果表明与甲胺基阿维菌素不存在交互抗性。慕卫等测定了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抗性水平的近等位基因系高抗(NlLs—RR)种群和抵抗种群(NILs-RS)对13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高抗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倍数459.1)对阿维菌素、甲胺基阿维菌素存在34.2和15.2倍较高的交互抗性。低抗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为26.8倍,该种群对阿维菌素存在较明显的交互抗性,为14.1倍,对甲胺基阿维菌素有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为9.9。

5、其它害虫(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研究

    二化螟:2001年至2002年,沈晋良等用点滴法共测了七省(市)24个的二化螟种群4龄幼虫对三唑磷、阿维菌素等四种农药的抗性情况。结果表明:各省市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均处敏感水平,对阿维菌素的LD50差异小于2.5倍,且LD50值均不高于2000年对江苏常熟和浙江安吉种群的监测结果,说明监测各地的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仍保持敏感,这可能与该药剂在水稻上使用较少、选择压较低,且多以混剂形式使用有关。
    马铃薯甲虫:1990年Argentie等报道,曾测定马铃薯甲虫室内敏感品系和田间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高抗的MA-R品系对阿维菌素的LD50,发现MA-R品系对阿维菌素无交互抗性,随后利用不同方法建立了抗性倍数15和23阿维菌素2个抗性品系,抗性遗传研究表明,马铃薯甲虫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因子是多基因的,位于常染色体上,为不完全隐性。研究表明多功能氧化酶MFO氧化代谢能力增强是引起抗性的主要原因,羧酸酯酶活性增强、也是引起抗性的因子之一,快速排泄可能是马铃薯甲虫对阿维菌素抗性的又一原因,而抗性与表皮穿透率降低无关。测定表明,抗性品系对环戊二烯类药剂不存在交互抗性,但对阿维菌素两个类似物有6~10倍的交互抗性。
    家蝇:1991年Scott等从纽约的一个牛场采集家蝇并用阿维菌素汰选7代后抗性达到60000倍以上,称AVER品系,该品系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环戊二烯等类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但对维菌素的某些衍生物有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如对8,9-环氧阿维菌素B1的抗性达4000倍以上,对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约有13倍的抗性。研究采用[3H]阿维菌素表皮穿透实验证实,AVER品系表皮穿透率比敏感品系低2.4倍,[3H]阿维菌素与AvER品系受体结合实验发现敏感品系的最多结合位点(Bmax)是AVER品系的1.5倍,表明穿透率降低是这一品系的主要抗性机制,受体结合位点密度降低是该品系对阿维菌素另一抗性机制。抗性遗传研究表明,家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为高度隐性遗传,不属于伴性遗传及细胞质遗传。
    1991年Scoll等报道对多种杀虫剂具有抗性的德国蜚蠊种群对阿维菌素有交互抗性。1992年Argencine等报道柑橘蓟马Scirtoth rips citri(Moulton)和西花蓟马F0ccidentalis(Pergande)对阿维菌素也具有一定抗性。1996年Jansson报道不同种群三叶草斑潜蝇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差异可达16倍。1997年Mascarenhas等报道大豆夜蛾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产生了低水平抗性。2000年Shelton等报道小菜蛾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产生了低水平抗性。2002年Ahmad等报道蔷薇卷叶蛾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产生了低水平抗性。201 0年Cerna等报道在墨西哥的San Rafael地区和Raices地区分别发现番茄木虱Bactericera cockerelli(Sulc)对阿维菌素都产生了4.2倍的抗性。2009年Gamal等报道,三个地中海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Bosid)品系:两个抗多杀菌素品系SDSR(99倍)和SFRS(57倍),一个抗阿维菌素品系ARS(16倍),在实验室中经过4代繁育后,两个抗多杀菌素品系敏感恢复率F1、F4代分别为48%和96%;26%和78%,表明多杀菌素抗性品系培育4代后可较快恢复到敏感,而抗阿维菌素品系同期F1、F4代敏感恢复率仅为6.25%和50%,说明地中海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持续平稳,研究者建议使用多杀菌素和阿维菌素防治地中海夜蛾,多杀菌素至少间隔1~2代,对阿维菌素至少闻隔2~3代。

 
 
 卷首语 >>更多
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平...
农田建设抓住改革机遇的五点...
 农业与政策 >>更多
江苏5人荣获全国“最美农技...
农业部发布农资领域 严重失...
 人物访谈 >>更多
说说我与碧护的那些事:碧护...
建标准果园 走科学管理之路...
 
 种植达人 >>更多
农资经销商转型拐点已至,你...
深泰化工战略大单品沃若&#...
 
 农化科技 >>更多
蔬菜大棚多膜覆盖要把握好关...
我国一半的土壤缺中微量元素
 
 农药登记 >>更多
国内企业登记芸苔素盘点
国内企业登记芸苔素内酯盘点
 农资走市场 >>更多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调研报告
种衣剂旺季不旺谁之过?
 生物农药专栏 >>更多
细分生物农药,共商生物防治...
新农药登记——植物源农药登...
 
 农业探索 >>更多
南京农大在作物疫病发生机制...
拜耳路富达® 带领...
 
 企业展台 >>更多
新安集团草甘膦获巴西登记
东至广信农化入选国家级“绿...
 
 植保农技 >>更多
植保问答
植保问答
 
 休闲农业 >>更多
“田园综合体”需要金融持续...
 卷首语 >>更多
农药企业需认清未来五大严峻...
农药行业更需要“备胎”计划
 要闻聚焦 >>更多
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及标签标...
生态环境部:全国范围危险废...
 市场纵横 >>更多
高毒农药生产使用,别再盲目...
中美贸易战已烧到农药行业 ...
 名企展台 >>更多
双创导师直播课堂第一期(葡...
“碧护综合技术”为青枣专业...
 农业科技 >>更多

  暂时没有内容
 环球农化 >>更多
中国或将成为生物刺激素应用...
 植保土肥 >>更多
植保问答
稻田草害、病害防治技术
 休闲农庄 >>更多
最好的余生:身体无病,心里...
永远不要和 层次不同的人争...
  QQ临时会话经常无法正常接收或发送信息。请尽量将客服添加为您的QQ好友。谢谢!QQ:394529587 QQ临时会话经常无法正常接收或发送信息。请尽量将客服添加为您的QQ好友。谢谢!QQ:529522776
农化市场十日讯版权所有
全国农业高新科技产品交流中心 农化市场信息中心主办
电话:0513-83556825   传真:0513-83554785   手机:13809081381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