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为害水稻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稻飞虱成虫、若虫均能取食为害,水稻被害后,轻则造成稻株组织损伤,影响水分、养分输送,阻碍稻株正常和长发育,千粒重下降,影响水稻产量;重则造成枯杆倒伏,重发稻田可致绝收。次外,稻飞虱为害后有利于小球菌核病等真菌病害发生,白背飞虱、灰飞虱还可传播黑条矮缩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
发生规律
1.迁飞。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我省不能越冬,初次虫源来自南方温暖地区,5-7月是稻飞虱迁入的主要时段,南方虫量大,大气环流活动频繁,降雨多有利于稻飞虱迁入。9月份以后,气温下降,稻飞虱随气流自北向南回迁,中稻区褐飞虱在中稻收割后,回迁时遇适合气候条件可降落,常暴发成灾。秋后稻飞虱迁移率能决定发生程度,迁入量大于迁出量时,虫源基数扩大,发生重,迁入量小于迁出量时,虫源基数缩小,发生程度轻。
2.气候。中温多湿适宜稻飞虱发生,以气温26-28℃,湿度80%以上量适宜稻飞虱发生,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有利于稻飞虱发生,早稻田间以白背飞虱发生为主,中晚稻田间以褐飞虱发生为主,8月份以后白背飞虱比例下降。
3.作物布局及生育期。褐飞虱食性单一,只为害水稻,白背飞虱食性较广,除为害水稻外,还能为害小麦、高粱、玉米、茭白,并能在游草、稗草等禾本科植物上存活。因此,水稻种植制度对褐飞虱影响较大,双季稻区或单、双季稻混合种植区,食源充足,有利于褐飞虱发生。不同水稻品种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营养不同,能影响飞虱的繁殖,稻株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高,有利于稻飞虱产卵,存活率高。田间湿度大,氮肥施用量大,有利于稻飞虱发生。
4.天敌。稻飞虱的天敌较多,卵期重要天敌有黑肩绿盲蝽,此外,还有褐腰赤眼蜂、稻虱缨小蜂及叶蝉柄翅小蜂等;若虫和成虫期天敌有稻虱螯蜂、线虫、蜘蛛、青蛙、步甲、隐翅虫、瓢虫等天敌。天敌的种群数量和益害比,对稻飞虱发生程度有影响,益害比高,发生轻,益害比低则发生重。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加强水肥管理,科学管水要做到沟沟相通,排灌自如,浅水分蘖,适时晒田,湿润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肥要做到控制氮肥施用量,不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不利于稻飞虱生存的环境。
2.生物防治。在青蛙繁殖期采用田间挖孵化坑,蜘蛛等天敌繁殖时田间插草把和科学选用选择性农药等多种措施保护青蛙、蜘蛛、寄生蜂等自然天敌。推广稻鸭共育技术,控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
3.药剂防治。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对不同类型田的水稻,加强虫情监测,根据虫情、苗情和田间天敌所占比例进行分类指导防治。对达到防治标准的稻田,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每亩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0克;或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8克;或25%噻嗪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加水40-50公斤喷雾。田间虫量大,虫龄高,或成虫大量迁入时,用80%敌敌畏乳油加少许清水,用喷雾器稀释后喷在10公斤细沙土中,边喷边拌制成毒土,在晴天中午撒于稻田。
大冶市植保站 罗文辉
资料链接:
稻飞虱与气象条件
稻飞虱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适温、阴雨、高湿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稻飞虱的繁殖和生长。相关研究表明: 稻飞虱大部分是在黄昏时分起飞,大部分的稻飞虱集中在黄昏日落前20分钟内起飞。迁飞高度主要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15℃等温线为其成层迁飞的上限高度,最适温度层在17℃左右,地面温度25℃时起飞频繁;同时稻飞虱的迁飞是对栖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明显表现为:食料条件变恶劣时,长翅型成虫大量出现,种群大量迁出。在整个迁飞过程中,稻飞虱也表现出其主动性,它可以自主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选择最适宜的温度和风速条件时迁飞;有利的天气条件有助于稻飞虱的大面积迁飞为害。在我国虫源常在春、夏季由南向北随下沉气流或降水落地繁殖为害。5月以来,南方大部出现5次明显降水过程,其中江南、华南大部降水量达100-300毫米,阴雨日数为10-19天,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下,适宜的温度和较高的相对湿度利于稻飞虱迁入和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