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用农药防治农作物害虫时,为了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追求经济效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选择在适宜气象条件下开展防治,是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的重要一环。这样既省工、省药,效果又好,并可有效防止农药对植物药害的发生。在选用农药种类、使用方法、避免对作物、人、畜的危害和发挥施药后效果等方面,都必须考虑气象条件的影响。
1 温度
喷施农药的适宜空气温度一般为20~30℃,其喷施效果比气温在20℃以下的天气条件使用要好;但当气温超过35℃时,由于高温会促进药物分解而降低药效的持久性,同时在喷施药液时,喷出的雾滴水分在高温下也易挥发,导致局部药液浓度加大,加之作物新陈代谢旺盛,易引起药害发生,且易引起人身中毒事故。因此,在晴天施药,最好选择在上午11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进行,避免在中午高温条件下施药。挥发性较强的药剂,宜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喷洒,有利于提高农药的挥发性和扩散性,使农药对害虫的毒性增加,渗入虫体的机会增多,容易杀死害虫。
温度的高低可决定某些化学农药效果发挥的快慢。例如使用由植株表皮渗入、从气孔进入叶片中的内吸性杀虫剂防治害虫时,若在喷药以后,药剂表面能保持1~2h的湿润,则药剂便能被植株吸取1/3以上。若在晴天高温时喷药,药液便会很快挥发,进入植株体内的药量则会大大减少。因此,夏天用内吸性杀虫剂治虫时,阴天比晴天施用的效果要好,早晨比中午施用的效果要好。
另外,高温季节病虫害活动的规律有一定特点。如害虫中有许多(稻飞虱、稻叶蝉等)都有喜阴避阳的习性,往往集中于植株下部丛间或叶背,而病害则多从叶背气孔和下部叶片侵入。同时,在高温季节,病虫害繁殖蔓延较快,病虫害的抗药性也会增强。所以,在高温季节施药时,要根据病虫害的危害特征,合理确定喷药部位,掌握最佳的喷药时机,并注重检查药效,适当更换农药,降低病虫害的抗药性,以提高防治效果。
2.湿度
湿度与药效也紧密相关。湿度较大时,一般要降低药效;但对粉剂农药而言,则要具备一定的湿度条件,才能充分发挥药效。因此,在雾天、露水多或刚下过雨时,不宜使用受湿度影响较大的波尔多液、氟硅酸钠等药剂。如必须使用,则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喷波尔多液时,要减少硫酸铜用量或增加石灰用量。一般应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没有露水的天气条件下施药。在早晨或傍晚,当露水或水滴未干时施用,粉粒能与作物叶面很好地粘附。加之这个时段的温度较低,光照较弱,药剂不易分解,相对地增长了农药的有效期,在此时段内施药,害虫活动活跃,与农药接触机会增多,更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
3.日照
强烈的光照会加快药剂的挥发与分解,使药的有效期缩短。如常用农药辛硫磷,在阳光的直射下会分解失效。因此,用辛硫磷防治害虫时应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用药。在强光下,作物新陈代谢旺盛,气孔张开,农药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甚至烧伤叶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此类农药应选择阴天或傍晚用药,以有利于发挥其药效。
4 风
喷药宜选择无风天气,有风会给操作带来麻烦。一是刮风会把药剂吹走,特别是粉剂,同时,还会加速药剂的挥发;二是由于农作物植株枝叶受到风的影响,相互振动和摩擦,会造成药剂机械性流失;三是喷洒的雾点或药粉易随风飘扬,不能均匀地降落并附着在所要防治的农作物表面上;四是风大时药剂容易飘落到施药人员的身上,增加中毒的机会。如果急需防治,可用乳油及可湿性粉剂,因其受风的影响较小。如果施用剧毒性农药,更应注意风向及风速的变化,以免产生药害,发生人、畜中毒事故。因此,大风天气时不宜喷施,以静风或微风条件下施药较好。早晨或傍晚,由于逆温层的存在,气层静稳,是喷药的最佳时机。同时,还可利用风向喷施农药,操作人员应顺风前行或背风倒退,这样才能使药剂准确地喷洒到位,且对人体安全。
5 降水
在防治病虫害时,应注意选择晴天用药,因为雨水能冲掉作物叶面上的药剂,使有效浓度大大降低,甚至导致药剂失效无效。但如果雨季正逢害虫防治适期,不能过多推延喷药时间的情况下,也可采取在农药中加入适量黏附剂和辅助剂,或选用内吸性强、速效性农药以提高效果。最好是施药后1~2d内不要下雨,若施药后很快遇雨,应予补施;下雨后天气转晴,清凉爽适,害虫活动加剧,是杀虫的好时机。
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