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农田土壤酸化会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尚未进行结论性分析,但中国农田土壤显著酸化现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土壤酸化再次警示我们要科学管理好中国的氮肥。”2月26日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张福锁教授告诉记者。 2月19日,由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张福锁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中国主要农田土壤显著酸化”重头文章,论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主要农田土壤显著酸化,pH值平均下降了约0.5个单位,相当于土壤酸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2倍。经济作物体系土壤酸化比粮食作物体系更为严重,北方的石灰性土壤同样出现了酸化。文章指出,氮肥过量施用是农田土壤酸化加速的首要原因。《科学》(Science)是发表最好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杂志所刊文章一般都是科学界重大发现或技术上重要突破。 张福锁教授表示,在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土壤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国内20多年里土壤已经出现显著酸化,高投入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加速了这一过程。 数据显示,中国氮肥的消费量已经从1981年的1118万吨(折纯,下同),增长至2008年的3292万吨,增长了近两倍。对此张福锁教授表示,国家刺激粮食生产的政策和千家万户农民小地块的集约化生产是国内氮肥消费一直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量施用氮肥不仅带来了农业增产,更带来了对水体和大气环境的威胁,甚至让土壤出现酸化。北方一些蔬菜大棚由于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使土壤pH值大幅度下降,病虫害严重发生,蔬菜品质和产量显著下降,一半以上的氮肥养分进入地下水造成饮用水硝酸盐污染。南方部分红壤的pH值下降更多,造成玉米、烟草、茶叶等农作物的减产。他强调说,北方石灰性土壤由于pH值较高,下降1个单位可能不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的影响,但对于南方酸性土壤来说就有可能超过作物的承受能力。 张福锁教授认为,科学管理氮肥、减少氮肥施用是阻止中国农田土壤进一步酸化的重要途径。他表示,在华北平原和太湖流域农田进行的氮肥养分管理研究表明,在降低氮肥用量30%~60%的条件下既能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又能减少氮肥大量损失。中国氮肥产能过剩明显,只能依靠出口和国内农业消化掉,科学管理氮肥不仅要从农业施用上实施,更要从氮肥生产、产品结构上优化管理。(来源:农资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