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在我国和越南北部稻区新发生的水稻病毒病,2009年在我国华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多省发生并局部造成稻谷损失。为了交流该病毒病发生和流行特点以及当前研究进展,研讨我国与越南及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协作研究和联合防控对策,我中心于2010年1月5-8日在海南三亚市组织召开了“水稻病毒病防控技术座谈会”。会议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和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省(自治区)植保站以及国际水稻研究所、越南国家植保局、越南农科院、越南植保研究所的专家共27人参加了座谈会。全国农技中心夏敬源主任与会并做总结报告。会议期间,专家们考察了海南三亚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和玉米田间发病表现,介绍了我国和越南病毒病及其传毒介体的发生和危害情况,讨论了我国各稻区开展传毒介体和感病植株带毒检测和早期感病诊断的方案,研究了当前我国相关单位与越南和国际水稻研究所急需开展的联合研究与防控任务。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于2001年在广东阳西县晚稻首次发现,2008年,由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等人将其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经鉴定,2009年该病已在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安徽等8省区发病,初步统计发病面积180多万亩,约造成1.2亿斤稻谷损失。越南北部稻区2009年也发病严重,北方19省发病60多万亩,几万亩绝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一但获毒可终身带毒,若虫、成虫均能传毒,且传毒效率非常高。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秧苗期感病稻株严重矮缩,不拔节,重病株早枯死亡;本田初期感病稻株明显矮缩,不抽穗或仅抽包颈穗;拔节期感病稻株矮缩不明显,能抽穗,穗小,不实粒多,粒重轻。除水稻外,玉米、稗草、水莎草、白草也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寄主,玉米早期感病植株严重矮缩不结穗,中后期感病植株矮化穗小粒瘪。目前,我国尚未发现明显抗病的水稻主栽品种,而杂交籼稻极易受白背飞虱为害,我国和东南亚北部稻区田间已积累大量毒源,以及跨区域迁飞性的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在我国各稻区的大范围发生,使该病毒病在我国各稻区潜在流行风险极大。
与会专家讨论了我国各稻区开展冬季白背飞虱和水稻、玉米带毒情况调查以及早稻、中稻(单季稻)、晚稻生育期白背飞虱带毒和水稻玉米感病情况普查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分工。就中越两国联合防控,会议达成一致意见,2010年将在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4省(区)和越南北方2省分别设置5个和2个调查点,采取统一的调查方法对介体昆虫和水稻进行检测,全国农技中心、浙江大学等单位将为越方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设备。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全国农技中心与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国际水稻研究所、越南科研机构将建立中国-国际水稻研究所-越南两国三方工作组,针对该病毒病的分布与鉴定、危害损失调查、介体-病毒-寄主关系、流行规律、监测和检测方法、控制措施等方面开展协作研究,并开展信息交流和田间考察和研讨,多方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力求通过多方合作和联合防控,抑制该病毒病扩展蔓延速度,严防短期内大范围暴发流行,造成水稻严重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