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上规模管理见成效
目前,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特别是特色蔬菜种植规模有所扩大。据统计,200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56.6万亩次,总产值14.1亿元,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花菜、芦笋、金瓜、白扁豆、山药、香酥芋等种植面积约15万亩次,比“十五”期末增加了2万多亩次,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全县种植1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766个,种植面积3.3万多亩。蔬菜专业合作社在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全县已经建立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30余家,承包土地5.6万亩,年产蔬菜11万吨左右,产值1.4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1400多户,辐射带动农户1万多户;菜田基础设施建设总量增加、速度加快。全县累计已建菜田2.06万亩,其中设施面积5500多亩,比“十五”期末增加了4000亩。
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县已经建立花菜、芦笋、金瓜、白扁豆、山药、芋艿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10多个,“一村一品”基地10多个,各类基地总生产规模7.5万亩;近年来,制定并实施蔬菜标准化操作规程19个。通过宣传培训和指导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3年来,均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蔬菜示范县”考核验收;全县蔬菜瓜果已注册17个品种,其中7个取得绿色食品认证,5个取得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5个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蔬菜安全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以来,农残检测合格率均在97%以上,全县无一例因食用农残超标蔬菜而引发的群体性中毒事故。
加强组织突出优势克服发展瓶颈
崇明县蔬菜产业在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特色蔬菜发展不平衡,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二是菜田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规模太小,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土地流转阻碍重重、难度很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难以进一步发展;四是“三品”认证发展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农民随意、盲目使用农药和滥用化肥的现象依然存在;六是蔬菜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的运作管理尚不到位,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待提高。
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即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和行政推动,实行更透明、更亲和、更惠农的政府扶持和财政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快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基础上的土地流转,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其它互助组织统一经营管理,有效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加快实施农产品“一品一牌”战略,充分发挥崇明地方传统优势、特色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产业政策优势,倾力打造以有机食品为方向、绿色食品为主流、无公害食品为基础的优质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工作,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依法查处违法、坑农事件,净化农业生产环境,确保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实施;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入户和专业农民培训为工作抓手,积极有效地把规模化经营理念、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创品牌拓渠道强服务增强产业竞争力
为实现崇明蔬菜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需要加快蔬菜品牌建设、拓宽产销渠道和加强联动完善服务机制。
加快建设蔬菜品牌。
要开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海岛蔬菜品牌。崇明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特色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具备生产“三品”蔬菜的独特优势,所以要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和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大好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加强特色蔬菜及其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实行“一品一牌”,倾力打造海岛生态、绿色、有机蔬菜品牌。
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质量保证、技术基础和法律保障,要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的推广普及,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要确立原则、扶优助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县实施品牌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品牌建设机制。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应坚持以质量为本、注重创新的原则;应坚持龙头带动、发挥品牌效应的原则;应坚持鼓励独立创牌和保护知识产权相结合的原则。
要培育营销主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品牌产品的宣传推介。近几年,崇明先后组织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产品到上海、北京等地参加会展,取得了积极的宣传效应,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今后,要继续组织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会展活动,利用会展平台,促进农产品进都市、进超市、进入国际市场,打响品牌。
要整合品牌。品牌过多,必然导致相互碰撞挤压,对农产品营销带来负面效应。要防止村村创牌、户户创牌现象的出现。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并充分运用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作用,整合现有的品牌,扩大崇明及其农产品的知名度。
要加大投入,扩大品牌产品的生产加工规模。崇明现有的特色蔬菜生产和加工企业的规模偏小、产能不足、竞争力不强,因此政府应该采取多元化投资的形式,加快对“一村一品”的生产建设和加工企业的扩建改造,从而扩大规模、增加产能。
加强拓宽蔬菜产销渠道。
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拓宽产销对接渠道,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实现产销对接关键是要解决“与谁对接”和“如何对接”问题。与谁对接?总体而言,要与国内外的大市场对接;具体而言,要与卖场、超市、集贸市场等营销商和机关、部队、学校、医院、工厂等消费群对接。
如何对接?首先要充分了解掌握市场信息和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市场和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加工什么,也就是所谓的“产品适销对路”;其次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不断改善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尽可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产品安全优质”;第三要在对接过程中逐步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坚持诚信经营,不搞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等欺诈行为,也就是“诚实守信经营”。
加强联合联动,完善服务机制。
发展蔬菜产业是一项农业系统工程,必须得到政府机关、职能部门、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流通环节、消费市场等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大力支持,尤其在蔬菜产销服务方面,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该协调合作,联合联动,切实有效地解决蔬菜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产业环节的实际问题与矛盾,指导农民种菜,引导农民卖菜,帮助农民致富。
联合联动,从县级层面上讲,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力度,加快建设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村新经济组织建设,构筑产业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二要加强与市农科院、交大农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把农业先进技术、高新技术、成熟技术尽快地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三要加强对乡镇、企业、合作社、专业农民等生产经营者的技术培训与指导,逐步提高农民专业生产水平、经营管理能力、驾驭市场本领,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要加强县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协作配合,在农业规划、产业导向、市场信息等各个方面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参与市场。
(来源:上海市崇明县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