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印度、法国、意大利、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发生流行,近几年在我国北方有日趋严重之势。据报道,1999~2001年在吉林、辽宁、山西均有发生,2002年在内蒙古发生严重,2004年在天津市首次发现。番茄染病后,植株发育迟缓,果实膨大受阻或幼果开裂,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 病原病状: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该病主要为害叶、叶柄、茎、花、果柄和果实。叶片染病,多数出现在叶缘,产生深褐色黑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有的叶片产生大小不一、形状不正的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上常有脓溢。叶柄和茎染病,先出现小而数量较多的圆形、水渍状、褐色病斑,直径1~3㎜。小病斑逐渐扩大,连片,呈黑色而边缘不明显的大块病斑,上有白色浓溢。病部和病部边缘常产生许多不定根突起,但植株不出现枯萎症状。幼嫩果实染病,病斑圆形、黑色,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果实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种子带菌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即可发病,之后传入大田,并随雨水、农事操作传播,在田间只要最初有10%的植株发病,就可传染到整个地块。潮湿、冷凉条件和低温多雨及喷灌有利发病,通常叶面保湿24h(小时)以上有利于病情的扩展,在采用喷灌技术的干旱地区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 2 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 3 在番茄播种前,用55℃的温汤浸种33min(分)。 4 发病初期喷洒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等,隔10d(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