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15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了水稻和棉花中后期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来自水稻主产区19个省(市、区)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早稻及单季稻前中期病虫发生情况,分析会商了中晚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根据水稻生育期、栽培条件、当前病虫发生基数和气象因子综合分析,预计中晚稻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9.23亿亩次,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虫害以迁飞性、钻蛀性害虫为主,发生面积6.74亿亩次,“两迁”害虫为偏重至大发生;病害以稻瘟病、纹枯病为主,总体中等至偏重流行,发病面积2.49亿亩。
一、早稻和单季中稻中前期发生概况
目前,我国华南和江南早稻大部进入成熟收割阶段,西南、江南、长江流域、东北大部中稻处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早稻及单季稻中前期, 以“两迁”害虫为主的水稻病虫在南方大部稻区偏重发生,除西南稻区重发外,发生程度总体轻于去年,全国主要病虫发生面积4.82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3.28亿亩次,比去年减少8.2%,病害发生1.54亿亩,略高于去年。今年主要病虫的发生特点:一是“两迁”害虫迁入时间早、发生程度重、发生面积大。其中,稻飞虱发生期比常年提前3-5天,5月中下旬后集中迁入明显。全国累计发生1.27亿亩次,比去年同期增加16.5%。早稻和中稻中前期,西南大部大发生,云南发生县数和田间虫量均创历史新高,华南和江南南部偏重发生。稻纵卷叶螟迁入高峰期接近常年,华南、江南南部和西南东部中等至偏重发生,轻于去年同期,但近期虫卵量上升迅速。全国发生面积8492万亩次,比去年同期减少32.9%。二是钻蛀性害虫田间基数高,江南、西南中北部和长江中游发生较重。江南、西南中北部和长江中游二化螟冬后活虫数达大发生标准,经防治后仍存一定残留虫量,全国累计发生1.08亿亩次,发生程度轻于去年;三化螟在大部稻区发生较轻,累计发生798万亩次。三是病害的发生流行略重于去年。纹枯病在大部稻区偏重流行,发病面积1.05亿亩;稻瘟病在大部偏轻至中等流行,部分老病区感病品种上偏重流行,累计发病1923万亩次;长江下游及北方部分稻区条纹叶枯病传毒介体灰飞虱虫量大、带毒率高,累计发生3053万亩次,经防治后田间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二、趋势预报
(一)水稻虫害
预计稻飞虱将在西南和江南稻区大发生,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大部及华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2.83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江南和华南大部、西南东部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2.18亿亩次;二化螟在江南、长江中游、西南和东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48亿亩次;三化螟在华南和西南部分稻区中等发生,其他稻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500万亩次。
(二)水稻病害
稻瘟病在西南和东北大部及江南、华南局部偏重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次;纹枯病在全国大部稻区偏重流行,发病面积1.81亿亩;水稻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北方局部稻区中等至偏重流行,发病面积1200万亩;稻曲病在江南、长江流域及西南和东北部分稻区有偏重流行的可能。
三、预测主要依据
(一)当前病虫基数较高
稻飞虱在西南大部虫口密度超过防治指标,贵州、四川南部和重庆等部分地区达大发生指标,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江南北部和长江中游大部稻区超过或接近防治指标;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近期虫量上升迅速。稻纵卷叶螟在江南北部和长江上游部分稻区亩幼虫量1-2万头,西南东部5000-8000头,长江中下游田间近期快速增加,亩蛾量800-1500头。二化螟在江南、长江中游和西南中北部亩残留虫量一般1000-2000头。稻瘟病在华南和江南局部早稻区发病较为严重,西南稻区叶瘟普遍发病,东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叶瘟逐步显现,田间菌源充足。
(二)稻田生境有利于病虫发生为害
我国大部稻区水稻主栽品种仍以粗秆大穗、优质高产型为主,生长量大、田间郁蔽,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华南、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单、双季稻混栽格局没有出现根本改变,栽插期不一、桥梁田增多,适合迁飞性害虫迁移和螟虫辗转为害;同时,大部水稻品种抗病抗虫性不高,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特别是褐飞虱、稻瘟病、稻曲病等的发生与流行。
(三)气象条件对多数病虫发生较为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夏季(6至8月),西太平洋副高较常年同期偏强、偏北、偏西,其控制区内存在较强的下沉气流,外围将形成大范围降水区,有利于“两迁”害虫北上和过程性降落。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7-8月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主要多雨区位于华北南部至江淮地区北部,江南南部、华南、西南南部和西部、吉林和辽宁东部降水偏多,适合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害流行,并有利于“两迁”害虫的迁入与繁殖;下半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较常年偏多,并可能北上至长江以北沿海地区,这对“两迁”害虫大规模迁出、空中运行和集中降落极为有利,其影响将大于去年。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