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在生长期间,容易遭受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病菌侵害,因其发生比较普遍,大家都比较了解,而有些病害却容被大家忽视,炭疽病就是其中的一种。现将草莓炭疽病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症状识别。该病为一种高温型真菌性病害,近些年来在章姬、红颊等品种上容易发生,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尤以在夏秋草莓育苗期间普遍发生,导致大批死苗,造成严重损失。炭疽病菌能侵染草莓的匍匐茎、叶柄、叶片和根颈,主要发生在苗期和定植初期,结果期很少发生。草莓感染病菌后,其明显特征是局部出现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在匍匐茎上、叶柄和叶片上发病、发病初期会产生直径3~7毫米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病斑,稍凹陷,当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扩展成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会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孢子堆。根颈部受害后,切开根颈可见从外向内变褐色,但导管部不发生褐变,与草莓根腐病症状颇为相似,但炭疽病侵染部位由外向内单向单边或多边发展,而根腐病只发生在茎基部中间。炭疽病在易感品种上发生后,病斑呈黑色,病健部交界处分明,在叶柄和匍匐茎上稍呈凹陷易折断,在高温下病斑上会出现粉红色孢子堆。草莓炭疽病,除引起局部病斑外,还易导致感病品种,尤其是草莓秧苗成片萎蔫死亡。母株叶基或短缩茎部发病后,初期1~2片展开叶失水下垂,傍晚或阴天恢复正常,但随后病情加重会全株枯死。
发生条件。该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一般在育苗期至定植期的6月至9月均有发生,在苗圃期和苗假植期至定植期发病最为严重。侵染的最适温度为28℃至32℃,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最易发生炭疽病。连续降雨或灌水过多会加重发病,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发病严重。在遇到高温高湿条件时,匍匐茎或近地面的幼嫩组织就会受到侵染,引起发病。大棚草霉发病前遇雪天,气温回升后没有及时通风排湿,容易造成棚内的高温高湿环境,是导致病菌侵入植株引起发病的直接原因。一般感病品种在苗圃期发病,病株四周的母株都不能使用,假植苗床上也一样。大田前期的发病期为9-12月,下年1月以后病菌活动受抑制,停止发病。4月下旬气温上升时,部分病株叶片凋萎甚至整株死亡。带病母株和土壤病残体上的病菌是初侵源。匍匐茎、叶柄、根颈等病斑上形成的分生孢子,随雨水和灌溉水进行再侵染。植株生长嫩绿,子苗密度高的草莓田块,比植株老健、苗稀少的田块病害传染快,发病重。
防治措施。草莓发生炭疽病后,用药防治效果较差,因此,应认真开展综合防治,做好前期的防治工作。1、选用抗病品种,结合培育无病壮苗,选用无病健壮母株在无病田种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在移栽前对草莓苗,进行严格检验和消毒,可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以杀病菌。2、控制苗床繁育密度,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抗逆性。在发病初期,做好大田观察,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叶、老叶和拔除病株,并集中烧毁,减少病害传播。3、在母本移栽及假植期多次用药,重点向根部喷洒足量药剂。尤其是在假植床上,因迁苗摘叶断根后更易感病,必须在疏除下部叶片后用药剂浸根或喷药预防。可用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在子苗基本布满苗床时,喷洒100毫克/升多效唑1~2次,可以控制徒长,促进子苗矮壮老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以控制炭疽病的发生。4、做好定植后大田的药剂防治。从草莓匍匐茎抽生期开始,大田开始用药预防。所选用的农药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干悬浮剂6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一次,连续3~4次。施药适宜在傍晚进行,加足水量,重点对匍匐茎、短缩茎等近地表部喷药,并注意合理轮换药剂,以防单一使用一种药剂而产生抗药性。
(湖南省沅江市农村办 曹涤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