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商品率较高,但病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主要原因是追求高产,改变了施肥结构,重视化肥,忽视有机肥,破坏了生态环境与菌群平衡,导致病原菌特异繁殖。
解决的方法是向大自然学习,用生物技术有氧发酵有机肥、化肥、有机质肥料等造土壤,改变生态环境,平衡营养,增加水稻自身免疫功能;既重视给水稻矿物质营养,又给水稻和有益微生物功能性营养;平衡菌群,抑制病原菌的特异繁殖。当前要重视生物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与农药相结合,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
1.水稻病害发生严重原因
1.1 水稻营养结构变化造就了病害特异繁殖
东北地区水稻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其中黑龙江省种植面积近6000万亩,商品率最高。水稻病害发生特点是种类增多和危害逐年加重。主要原因是为了追求高产,只考虑加大化肥投入,忽视有机肥的使用。化肥主要功能是快速补充水稻需要的矿物质营养,没有水稻需要的功能性营养,同时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也没有有益微生物需要的功能性营养,导致土壤生物菌群单一化,有害生物—病原菌菌群特异繁殖,病害发生种类多样化,危害加重。
1.2 连作导致重茬病害严重
北方水稻一年一茬,不轮作会引起重茬病。一是造成特定养分的不足;二是土壤走向酸性化;三是灌水、腐殖质的消耗等,土壤的理化性恶化;四是水稻根分泌出来的毒素引起自身中毒;五是水稻体内产生有毒物质,抑制生长;六是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失衡;七是某种特定微生物的积累、氧化、还原的平衡崩溃了。
1.3 农药使用降低水稻免疫功能下降
水稻浸种、拌种开始要使用杀菌剂、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苗床土配制要使用杀菌剂、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苗床使用除草剂,杀菌剂等,所用农药都不是水稻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特别是选用不安全的除草剂,如丁草胺、乙氧氟草醚、2甲4氯、西草净、扑草净、乙草胺、甲草胺、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2,4-滴丁酯(异辛酯)等,不应该选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否则都会降低其免疫功能,易感病或加重病害。
1.4 农艺措施运用不当加重病害发生
(1)秸秆还田问题
近年来水稻秸秆深翻还田,在高温条件下秸秆无氧发酵,会产生硫化氢、胺气、甲烷等有害气体使水稻中毒,叶鞘褐色,根变红、变褐色,抑制水稻生长,容易加重病害。
(2)插秧期问题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水稻移栽高产期在5月15-25日,水稻插秧最晚不得超过5月31日,一般移栽后8-10天就可缓苗。移栽期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近年来有的领导为了政绩而盲目将水稻移栽期提前5-15天,早移栽,需要扣棚、早浸种、早催芽、早播种、早用药、早插秧,缓苗需要15-20天,温度低,易造成药害与弱苗,抑制稻苗生长,抗病能力弱,病害加重。
(3)井灌水问题
北方井水不晒水直接灌溉,水温在3~5℃,会严重抑制水稻生长,降低水稻抗病能力、易感病,或加重病害。
(4)施化肥问题严重
我国植物营养基础理论研究落后,还停留在以作物为中心的盲目施化肥阶段,为追求高产而施肥过多或盲目施肥问题严重。
普遍施氮肥过多,多次追施氮肥,会抑制铜、钾、硼等元素的吸收,造成水稻生长脆弱、细胞松弛、徒长贪青,导致抗病、抗寒能力下降,有利于病菌侵入,水稻稻瘟病、鞘腐病、胡麻叶斑病等成为常发生病害。
一些农户盲目改变了施肥方法,将专用复合肥配插秧后撒施,而且氮肥比例过大,磷钾肥吸收利用率低。
(5)插秧密度过大
本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自1982年在我国推广,多数在苗床育壮苗阶段走样了,苗弱、插秧密度过大现象比较普遍,导致生育后期病害发生严重。
(6)药剂选择问题
药剂混用或选用混配制剂不当,混配制剂用于防治稻瘟病,或多数推荐用量偏低等问题都会导致防治失败。
(7)农药喷洒技术问题
主要是在不适宜的高温、空气相对湿度过低的条件下作业,或用水量过多,或过少,选择喷雾助剂不对等情况,药剂损失浪费严重,而药效差。
2.解决水稻病害的新理论与途径
水稻为什么生病?用植物营养免疫学的理论分析,水稻吸收的营养不平衡,引起水稻体内酶不足,或者不均衡时,成为发病诱因,引发各种疾病。由于大量施用化肥,没有施有机肥,水稻和有益微生物缺乏功能性营养,导致水稻免疫功能下降,土壤和水稻体内微生物菌群失衡,病原菌特异繁殖而发病。
土壤是大自然经过几千万年乃至几亿年的时间,由石头风化,分解而形成的,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100-300万年的时间。为了追求高产大量投入化肥、农药,疯狂掠夺土壤资源,忽视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土壤已经退化成不具备有益微生物生存的土了。
我国植物微生态理论创始人陈延熙先生认为“植物体是个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细胞组织和微生物(有害15%、有益15%,中性70%)组成的复合体。”这些病菌是消失不了的,根据微生态调控原理,将侵染寄主的病菌数量压低;已侵入的病菌控制在潜伏状态;即使发病,症状出现晚、出现轻。将危害控制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应允许阀值之内。我们应学会和病原菌和平共处。
农业生产目的不是消灭病原菌,而是通过平衡植物营养,既给作物提供营养,又给微生物提供营养,使有益菌与病原菌维持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动态平衡。
美国学者在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中进行微生物的分离时,有时会发现,放线菌在土壤有3%以上时,植物的病原菌就非常少,反之如在2%以下时病原菌就多。可以认为放线菌和病原菌之间具有某种密切关系,从而发现了从放线菌内分泌出来的物质能驱杀病原菌。
作者简介:
王险峰,山东省嘉祥县人,1970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农业处工作,历任兵团农业处参谋,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业处技术员,总局植保站副站长、站长。技术职称:农业推广研究员。多年来从大农业生产,熟悉化学除草、农药使用、有害生物防治和喷洒技术、喷雾机械与农业航空喷洒技术,农作物健身防病、叶面施肥、农药喷雾助剂使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先后获省科委推广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黑龙江垦区优秀专家,黑龙江省优秀专家,国家优秀中青年专家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社会兼职:八一农垦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研究会委员、中国有害生物抗性风险评估委员会委员,黑龙江农垦植保协会会长。兼任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涌现公司、日本盤雅株式会社、大连松辽化工公司、济南科赛基农化工有限公司、北京诚禾佳信农资贸易公司等市场开发技术顾问。
(王险峰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