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疽、灰包等,在小麦产区普遍发生,一般田块发病率在1%~10%,严重田块发病率可达20%以上。
(1)发病症状:主要为害穗部,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少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小麦同时受腥黑穗病菌和散黑穗病菌侵染时,病穗上部表现出腥黑穗,下部为散黑穗。散黑穗病病菌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秆,在其上长出条状黑色孢子堆。
(2)发病规律:病原菌称小麦散黑粉菌,属真菌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穗病是通过花器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年侵染1次,发病程度依上年病菌侵入多少而定。带菌种子是该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胚部,外表无症状。小麦播种后,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伏在胚部的菌丝也开始萌动,并随着小麦的生长点向上发展。麦苗发育到第二、第三节时,菌丝体进入穗原基。到小麦孕穗期间,菌丝体在小麦内迅速发展,破坏花器,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成熟时,正是小麦扬花期,孢子随风吹散,落在健穗花器上。当柱头刚裂开并有湿润分泌物时,落在柱头上的病菌孢子能在24小时内萌发,产生先菌丝,由先菌丝产生双核侵染菌丝,通过柱头侵入到子房。入侵菌丝并不妨碍子房和胚珠的发育。当种子形成时,菌丝已进入胚部和子叶盘,并随种子成熟而进入休眠阶段。
病菌从侵入到进入子房,需2-7天。病菌进入胚珠,必须在小麦开花后7-10天内完成。因此,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的气候,对散黑穗病的侵染有很大影响。风有利于病菌孢子的飞散和传播;大雨易将孢子淋落土壤中;空气干燥不利于病菌萌发。小麦扬花期,田间气温常常在病菌萌发和侵入寄主要求的适温范围之内,因此湿度是影响侵入的关键因素。如此时空气湿度大、多雾或经常下雨,则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
(3)防治方法
①建立无病种子田:由于散黑穗病病菌依靠空气传播,其传播的有效距离是100~300米,故无病繁种田应设在大田300米以外。繁种田的种子应使用严格处理后的无菌种子。
②拔除病株:在小麦抽穗前,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穗立即拔除,以减少病菌传播,减轻下一年病害的发生。
③变温浸种:先将麦种用冷水预浸4-6小时,捞出后用52~55℃温水浸泡1-2分钟,使种子温度升到50℃,再捞出放入56℃温水中,使水温降至55℃后再浸5分钟,随即迅速捞出经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
④恒温浸种:把麦种置于50~55℃热水中,立刻搅拌,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浸3小时后捞出,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⑤石灰水浸种:用优质生石灰0.5千克,溶在50千克水中,滤去渣滓后静浸选好的麦种30千克,要求水面高出种子10~15厘米,种子厚度不超过66厘米,浸泡时间气温20℃浸3-5天,气温25℃浸2-3天,30℃浸1天即可。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冲洗,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
⑥药剂拌种: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拌种,用药量按药剂有效成分为种子重量的0.03%计算,拌后堆闷6小时。或选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10~15克、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40毫升、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15克,对水700毫升,拌种10千克。还可用0.02%~0.04%(有效成分)烯唑醇拌种,可兼治小麦腥黑穗病及苗期的穗病和白粉病。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0.1千克,拌麦种50千克,拌种双限于春麦区,冬麦区的使用量要严格控制在0.2%范围内,否则引起药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