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果面出现“鸟眼斑”是番茄溃疡病的症状,又称萎蔫病、细菌性溃疡病,该病由细菌引起,幼苗至结果期均可发生。特别在番茄生长中后期发病,出现中心病株后,数日内病情迅速蔓延,一旦发病较难防治,轻者减产20%~30%,大发生棚室减产80%以上。目前该病只能预防,没有特效化学药剂。
一、发病症状
幼苗:始于叶缘,由下部向上逐渐萎蔫,有的在胚轴或叶柄处产生溃疡状凹陷条斑,维管束变色,髓部中空,致使幼苗卷缩、矮化或枯死。
成株:起初下部叶片边缘褪绿萎蔫或向上卷缩,似缺水状,症状范围渐扩大,叶片黄褐干枯;当细菌侵染到植株顶梢时,有时一侧或部分小叶萎蔫,而其余部分生长正常;后期茎秆上出现黄色或黑色狭长条斑,上下扩展,病斑长度可由一节扩展到几节,后期产生长短不一的空腔,最后下陷或开裂,茎略变粗。多雨或湿度大时菌脓从病茎或叶柄中溢出或附在其上,最后全株枯死,上部顶叶呈青枯状。
果实:多由病茎扩展至果柄,一直可伸延到果内,致幼果皱缩、滞育、畸形,果实凹陷。种子不能成熟,种小、黑色。果面出现白色圆形斑点,斑点中间有一黑褐色小点,象“鸟眼”的形状,为该病的典型特征。
二、发生原因
番茄溃疡病是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由棒状杆菌属的一种细菌侵染而发病。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中可存活2~3年。病菌从各种伤口侵入,也可从植株茎部或花柄处侵入,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侵染种子脐部或种皮,致种子内带菌。当病健果混合采收时,病菌会污染种子,造成种子带菌。此外,病菌也可从叶片毛状体及幼嫩果实表皮直接侵入。病菌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菌种子、种苗及未加工果实的调运,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和灌溉水,特别是连阴雨及暴风雨,通过分苗移栽及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
番茄溃疡病在番茄生长期有2个明显发病期,第一次发病在幼苗期,以子叶期至二叶一心时易发病,可造成幼苗枯死。第二次发病在第三穗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越接近采收期发病越重。由于保护地轮作倒茬比较困难,长期连作加重了番茄溃疡病的发生。
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是番茄溃疡病发生的首要诱因,发病适温25~30℃,温暖潮湿,结露持续时间长及暴雨多,发病重;土壤为中性,植株伤口多,病害易流行;发病后偏施氮肥,大水漫灌,病害扩展迅速,有喷灌的大棚或温室,果实易显症。反季番茄发病较迟,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三、综合防治
1.种子处理。对番茄种子苗木,严格检疫,杜绝病菌传入。选用抗病丰产品种。
①温汤浸种:将种子在凉水中浸泡10分钟,再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浸种30分钟,不断搅拌,并随时补充热水,然后将种子捞出后放入凉水中,室温条件下浸泡4~5小时。
②干热处理:将充分干燥的种子放入70℃恒温箱中灭菌72小时(一般含水量低于4%)。
③药剂浸种:将种子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3~4小时,之后放入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15分钟,捞出冲洗干净,以防出现药害;或用5%盐酸浸种5~10小时,或1.05%次氯酸钠浸种20~40分钟,或硫酸链霉素200毫克/升浸种2小时后冲净晾干后催芽。
④药剂拌种:利用拌种器,将种子与种子质量的0.3%的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混拌均匀后播种。
2.苗床处理。使用新苗床或采用营养钵育苗,旧苗床用40%甲醛30毫升加3~4升水消毒,用塑料膜盖5天,揭开后过15天再播种。
3.栽培管理。合理轮作倒茬,避免与茄果类蔬菜连作,可与十字花科的甘蓝、大白菜、百合科的大葱、大蒜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高垄栽培。定植前每亩施硫酸铜2.0~2.5千克,随有机肥、化肥平铺在定植床上,浅翻10~15厘米,可有效控制病情。清洁田园,随时清除和处理田间的病枝叶和病果,晒干烧毁。病穴要进行生石灰消毒,或用1克链霉素加水15千克浇土,效果显著。病后注意肥水管理,使用腐熟的厩肥做底肥,避免偏施氮肥,禁止大水漫灌。番茄移栽缓苗后,在根部培土防风,早搭架、绑蔓,整枝打杈时避免带露水、雨水操作。
4.高温闷棚。番茄溃疡病的病菌在53℃条件下10分钟,可以致死,利用高温季节密闭温室15~20天,可杀死土壤中残留的病菌,防止病害传播。
5.化学防治。苗床与整个生长期都应进行药剂保护,发病前,喷洒1:1:200波尔多液。定植时,用硫酸链霉素每支对水15升浇灌幼苗。植株未发病时,可选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5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雾预防,7~10天1次,连施3~4次。中心发病区,可用上述药剂灌根。
发病初期,可使用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毫升+有机硅(1袋)对水15千克,下午14:00以后用药,3天用药一次,连用2次,即可控制病情。
(何永梅 徐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