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黑脚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上部不受侵染,是小麦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对小麦影响很大。
(1)发病症状 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快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表1)。
表1 小麦全蚀病识别要点
幼苗期 冬前发病轻的地块症状不明显。重病地块分蘖前后出现基部老叶发黄,心叶向内卷,叶色失绿,苗稀弱,状似缺肥水,初生根和地上茎变成灰黑色,次生根局部变黑,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麦苗连片枯死
返青期 此期症状趋于明显,病苗返青推迟,黄叶增多,分蘖减少。湿度大时,叶鞘内侧和茎基部表面形成黑色菌丝层,重病株根部变成黑色
拔节期 拔节以后症状更加明显,田间出现若干矮化的发病中心,发病麦田生长高低不平,中心点病株矮黄、稀疏
灌浆至抽穗期 发病症状最明显。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侧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极易识别,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
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2)发病规律 病原物为竹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传播病害。田间浇水、翻耕犁耙等导致病菌在较近距离的扩散。
全蚀病菌侵染适温为3~35℃,发育适温为19~24℃,致死温度为52~54℃。病地连作、早播较适期迟播发病重。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是全蚀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钙等其他营养元素对病害也有一定的影响。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冬麦区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发病重。
在小麦全蚀病上还有—种特殊现象:如果在同—块地连作种植感病作物3~5年,病害的增加就会在数量上和严重度上达到顶峰,但—旦出现顶峰,病害便逐年自然下降,这—现象称“全蚀病的自然衰退”。造成这种现象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3)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物、化学的防治手段达到保护无病区,控制初发病区,治理老病区的目的。
①保护无病区。无病区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不用病区麦秸作包装材料外运。从病区调进种子要严格检验。
②控制初发区。发现零星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病穴内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撒生石灰进行消毒。发病地块,单收单打,麦粒不作种子,秸秆、麦糠不沤肥。
③治理老病区。老病区应采取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压低病情,控制为害。
合理轮作重病区轮作倒茬可控制全蚀病危害,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轮作应因地制宜,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棉花、花生、烟草、番茄、甜菜、蓖麻、绿肥等。
平衡施肥 增施有机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机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土壤速效磷达0.06%、全氮含量0.07%、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蚀病发展缓慢;速效磷含量低于0.01%发病重。病麦糠和病麦秸等都不能用于沤肥,如需要时必须进行高温沤制。
种子处理 用0.1%硫菌灵液浸种10分钟;用三唑酮或三唑醇按种子重量的0.025%~0.03%(有效成分)拌种;用2%戊唑醇或25%丙环唑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2.5%咯菌腈种衣剂按药量与种子的1:1000比例包衣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一定防效。
土壤处理 小麦播种前,将土壤深翻20厘米,以减少土表层菌源量。播种前,每亩用50%多菌灵或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3千克,掺土20~33.3千克拌匀,于犁地前撒施,重病区要多撒。或用以上药剂对水6.7千克,在播种前喷洒于地面,或造墒时顺水灌入田中,然后耕翻整地。
生物防治 对全蚀病衰退的麦田或即将衰退的麦田,要推行小麦两作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以维持土壤颉抗菌的防病作用。美国用荧光假单胞菌防治全蚀病,大田增产30%,但效果不够稳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发的生防菌,山东农科院开发的生防菌剂“蚀敌”、“消蚀灵”均有防效。
化学防治 秋苗或春苗返青期,每亩可选用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0.2千克,或20%三唑酮乳油0.1升,对水100千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70千克,或用含5亿活芽孢/克荧光假单胞杆菌(消蚀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对水50~70千克,充分搅拌,除去喷头旋片,喷射于麦茎基部,或拌干细土26.7千克顺垄撒施。
在重病区,小麦抽穗期再用药一次,如用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0.3千克对水2000千克,于拔节期灌根,每隔15天一次,共3次,可有效地抑制病害发生、发展。
在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后,对水2~3千克,拌麦种50千克,拌后堆闷2~3小时,然后播种。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