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主要的病害有菌核病、灰霉病、黄萎病、黑腐病、软腐病、细菌性叶斑病等,有的表现为多病混发。尤其种植偏早的地块,病害十分明显。
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是施肥不当。偏施化肥,不注重使用有机肥、生物菌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植株抗性低。二是多年连作。长期种植一种或同类蔬菜,造成病菌积累。三是品种抗性差,必须选择耐热、抗病性强的品种。四是种、苗带毒。育种时没有搞好种子消毒,没有采用无土育苗。
病害的症状表现:
1.菌核病。成株期发病时,多在近地面的茎、叶柄、叶片或叶球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后期病组织软腐,病部表面长出白色至灰白色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
2.灰霉病。成株期发病时,多从地面较近的叶片开始。发病初期为水浸状,湿度大时病部迅速扩大,呈褐色或淡红褐色,引起腐烂,病部生灰霉后,会产生很小的近圆形黑色菌核。茎基部侵染,发病症状与叶片类似,病情从下向上扩展,或从外层叶延至内层叶,致叶球腐烂,其上遍生灰霉,后产生小的近圆形的黑色菌核。
3.黄萎病。植株一侧叶片的主脉变黄,生长停止,叶片歪扭,幼苗黄枯。植株在低温期染病,虽能结球,但结球不完全。切开病株的茎,可见导管变褐色。在土中残存的黄萎病病菌从甘蓝根部侵入,引起发病。
4.黑腐病。黑腐病是一种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甘蓝外围叶片,也侵害叶球或球茎,甘蓝各生育期均可发生。成株发病时,叶片叶缘呈“V”字形或不正圆形黄斑,之后变褐色,病斑边缘具黄色晕环,局部的叶脉变褐色或紫黑色,呈明显的脉络状。被害部逐渐干燥变薄后坏死。结球后的甘蓝发病时,叶球上生出淡黑色病斑,局部的叶脉变紫黑色并逐渐扩大,但不会软化腐败。根茎部被侵害时,导管部变黑而渐腐败,根茎内生出空洞。剖开球茎,可见维管束全部变为黑色或腐烂,但不臭,区别于甘蓝软腐病。
5.软腐病。软腐病一般始发于结球期,初在外叶或叶球基部出现水浸状斑,植株外层包叶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数天后外层叶片不再恢复,病部开始腐烂,叶球外露或植株基部逐渐腐烂成泥状,或塌倒溃烂,叶柄或根茎基部的组织呈灰褐色软腐,严重的全株腐烂,病部散发出恶臭味,区别于黑腐病。
6.细菌性叶斑病。主要侵染叶片,造成叶斑和叶枯,叶片上初期散生水浸状小斑,扩大后病斑直径达3毫米(有的可达5毫米),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淡褐色至褐色,病斑周围有狭窄的褪绿带,迎光观看更清楚。后期病斑相互汇合,沿叶脉形成坏死斑块或条带,甚至整叶枯死。干燥时,病斑的坏死组织会脱落穿孔。
防治方法:一是物理防治。及时清理沟渠,降低田间湿度,营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菌滋生蔓延的环境。将已经发病的植株拔掉,并远离蔬菜种植区集中销毁,消灭菌源。并对病穴消毒。摘除病叶、黄叶和贴近地面的老叶,带出田间,避免植株自身传病。
二是化学防治。菌核病和灰霉病:发病初期用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黄萎病:一般在定植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克。或在发病初期用亮盾15克对水15~20升喷雾防治。黑腐病、软腐病和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初期可用72%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60%琥铜•乙铝•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