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推广绿色防控措施,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是保证食品安全需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何更好地推广普及绿色防控措施,从榆次区的实践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榆次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实践
榆次区地处山西腹地,是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距省城太原25公里。全区辖4乡6镇,272个行政村,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国土总面积13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8℃,降雨量418~483mm,年日照时数2662h,无霜期158d,海拔768~1814m,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榆次蔬菜生产历史悠久,三晋闻名。东阳的白菜、张庆的大葱、长凝的大蒜、峪头的南瓜都在省内享有盛誉。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以输出为主的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创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后,榆次的蔬菜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通过采取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措施,大力引进推广绿色防控措施,创建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已经建成庄子乡杨方村、东阳镇彭村、修文镇陈胡村、北田镇朱村、东赵乡石羊坂村等蔬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4.97万亩,辐射带动全区2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彭村全村320户,1100人,耕地2300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800亩,年产756万公斤,销售收入780万元,仅蔬菜人均收入7090元。2011、2012年被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确定为国家50个蔬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之一,截止目前榆次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4万亩,设施蔬菜面积6.4万亩,全年蔬菜总产量13.7亿公斤,总收入14.1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980元,蔬菜总产量和效益连续17年保持全省第一。其中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20万亩,涉及9个乡镇、113个村、15个品种。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榆次区在蔬菜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中的主要做法是:
1.1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是成立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协调领导组”,组长由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区长担任。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二是制定了《榆次区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了《蔬菜绿色防控技术操作规程》,对番茄、青椒、葱头、茴子白等多种主栽蔬菜品种的主要、常发性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防治适期进行了规范。三是层层落实责任制, 采取行政领导包数量,技术人员包质量的形式,对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1.2 强化培训,落实《规程》
榆次区农业部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宣传和培训活动。编印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和《绿色农业实用技术读本》,发放到农户手中;组织技术人员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指导,自2006年以来,连续多年开展春季“百村万人科技大培训活动”。邀请山西农大、省农科院专家,深入基地,开办田间课堂,对农户进行现场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技术入户率,保证每户有一个种菜明白人。对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化防治组织等技术骨干进行定期培训,确保他们及时掌握当年推广的新技术;在蔬菜生产各个时期进行现场会和观摩活动。每年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100余场(次),受训农户2.0万余人(次),发放各种无公害蔬菜技术资料4万余份。据对全区100户菜农进行农药使用情况调查表明:100户中以使用菊酯类和生物农药为主,无1人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按农药说明书标准使用的占78%,根据自己田间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用药的占91%。由此可见,通过培训广大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无公害知识得到普及。
1.3 创新服务手段,提高信息覆盖
在示范基地设立了病虫害测报点,安装专业测报灯,系统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重大病虫害信息。自2006年以来,先后在榆次电视台开通了“病虫害电视预报”栏目,在晋商农网开通了“农科110”专家咨询平台,与科技局农社科合作开通了“病虫情报”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接收到权威部门提供的病虫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向专家咨询、反映问题。随着网络和手机的不断普及,其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现在的信息发布范围已经涵盖了病虫情报、农资供求信息、蔬菜销售信息等生产的全过程。截止2012年底,手机短信发布范围已覆盖到全区农民。
1.4 推广技术,提炼模式
重点示范推广5项核心技术:一是全栽培技术。选用抗病虫丰产优质品种,并采用工厂化育苗,适时播种,合理水肥管理,合理轮作、套种,清洁田园,减少病虫基数,增强蔬菜抗病虫能力。二是杀虫灯诱杀技术。主要应用了杀虫灯,每40亩安装一盏灯,挂灯时间5月1日至9月底,每晚20:00开灯到次日早6:00关灯。经过连续7年的观察记载,该技术可诱杀鳞翅目、鞘翅目等17个科36种主要害虫,1d单灯最高可诱杀害虫500多头,平均270头左右,益害比1:89。三是色板诱杀技术。黄板主要用于防虫网、拱棚、温室等设施蔬菜,防治蚜虫和白粉虱,每亩20~30块,而且各种设施蔬菜在以防虫网阻隔为主的基础上,再辅助黄板诱杀,基本不需要打杀虫剂。蓝板用于洋葱田诱杀蓟马和种蝇,5月初开始使用,每亩20块。洋葱田规模放置蓝板后,葱头烂根率可控制在2%以下,非示范区5%~10%。四是性诱剂诱杀。结合当地小菜蛾危害较重的实际,重点推广了小菜蛾性诱剂。4月25日开始安放,每亩5枚,1月更换诱芯1次。经过7年的调查统计,1枚性诱剂1d最多可诱杀小菜蛾500余头,百株虫量示范基地比非示范区平均减少50头左右;被害株率示范基地比非示范区平均降低30%以上。五是防虫网阻隔技术。防虫网覆盖栽培是一项增产实用的环保型农业新技术,通过构建人工隔离屏障,将害虫拒之网外,切断害虫传播途径,有效的控制各类虫害。而且防虫网的折射、反射光对害虫也有一定的驱避作用。经试验,在甘蓝、菜花、番茄、青椒等作物上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可免除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虫、白粉虱等害虫的为害。扣网定植后没有打过1次杀虫剂。特别是番茄、青椒使用后病毒病、疫病显著减少,平均打药1次,比大田减少2~3次。六是科学用药技术。通过示范展示,主要是引导农民科学规范用药,严禁使用国家禁止的23种高毒剧毒农药和19种限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鼓励菜农使用生物农药。主要推广了除虫菊素5%乳油、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用于取代高剧毒农药,收到了明显成效。
经过多年实践,根据不同的蔬菜品种、病虫害的主要种类,通过优化组合,集成了4种成熟的技术模式:一是针对洋葱田危害严重的根蛆,形成了“高巧蘸根打基础,蓝板诱杀防成虫,苦参碱灌根灭幼虫”的模式。如“彭村双万亩洋葱绿色防控示范园”,定植期用拜耳产的“2套”高巧蘸根,防治根蛆,田间挂蓝色诱虫板诱杀根蛆和蓟马。多年试验表明,高巧蘸根不仅可以有效防治根蛆,且有刺激生长作用,一般可以减少打药次数少2~3次,亩增产278公斤。二是针对叶菜类蔬菜常发的小菜蛾,形成了“性诱剂诱杀压前,BT、云菊喷施控后”的模式。“东阳3万亩茴子白绿色防控示范园”,使用小菜蛾性诱剂后,一个生长季可以减少打药2~3次。三是针对茄果类蔬菜常发的蚜虫、病毒病、疫病,形成了“以防虫网阻隔为主,黄板诱杀为辅”的防控模式。“西阳村万亩拱棚延秋西红柿绿色防控示范园”主要技术措施:①放风口加用防虫网。②苗期用“2套高巧”灌根,可有效防治蚜虫和病毒病、疫病。③生长期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蚜虫。四是针对瓜果类蔬菜枯萎病,形成了“深翻土壤、整地晒田,降基数,优选良种、配方施肥、增抗性”的模式。
1.5 统防统治
技术到位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包括植保专业化应急防治队、合作社、种植大户、农药经营企业等新型组织也参与了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他们的服务方式主要有:一是综合服务。提供种苗、病虫害防治、产品销售等。二是全程承包防治病虫害。对全生育期的所有病虫害实施全程承包防治,用药、用工全由防治组织提供,按作物不同,收取300~500元/667m2。三是代防代治。由农户提供农药,防治组织提供器械,负责喷药。按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收费在30~50元/667m2。各类专业合作社对会员一般采用第1种形式,
应急防治队和农药经营企业一般采取后2种形式。
2 启示与思考
从榆次区推广蔬菜绿色防控技术的实践,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2.1 政府推动,精心组织是搞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基础
蔬菜绿色防控是1项公益性很强的防灾措施。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绝不是植保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各级政府应该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推动绿色防控措施的普及推广,充分体现政府的宣传、引导和推动作用;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给予适当地补贴和鼓励。
2.2 规模化应用才能体现效果
绿色防控措施中包括先进的新型药械,比如杀虫灯、弥雾机等这些器械等,这些器械只有在大规模、集中、统一使用才能充分体现规模化效益。以杀虫灯为例,一盏灯一般防治半径60~90m,防治面积一般2~4hm2。必须打破农户地域限制,与规模化经营相结合,集中连片统一使用。政府应积极引导土地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便于绿色防控措施及其它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2.3 专业化防治是保障
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突出,青壮年进城经商务工,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势化现象严重。而病虫害防治适期只有3~4d,时效性很强。只有统一时间、统一行动,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才能确保防治措施的落实,防治效果也才有保障。应该本着政府支持、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各类合作社、农药经营企业、种植大户积极参与到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这样既可以弥补植保人力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拓宽专业化防治队伍的服务范围,状大他们的实力,最主要是可以提高植保技术的到位率,达到多赢的目的。
2.4简便有效的技术是关键
随着种植结构和耕作方式的改变,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日益严重化、多样化、复杂化。现有的绿色防控有限,远远不能适应生产需求。与化学防治相比,大多绿色防控技术成本高、操作繁琐、费工费时。如一盏杀虫灯安装成本2000元左右,每年运行4~6个月的电费,加之定时开关,运行管护费用200元,一个防治区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或更多。目前只有在蔬菜、果树等比较效益高的作物上应用,农民能够接受,在玉米小麦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农业科研院所应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与农技推广部门协作,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出一批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新技术,以此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全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