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是水稻主要病害,对产量影响较大。其一旦发生,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一般籼稻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
主要症状
1.叶缘型。是一种慢性症状,先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发病,发现暗缘色水渍状短线病斑,最后粳稻上的病斑变灰白色,籼稻上为橙黄色或黄褐色,病健明显。
2.青枯型。是一种急性症状。植株感病后,尤其是茎基部或根部受伤而感病,叶片呈现失水青枯,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往往是全叶青枯。病部青灰色或绿色,叶片边缘略有皱缩或卷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 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早稻秧苗感染后往往不表现症状,成为带菌苗。晚稻在三四叶期就可表现症状。秧田期淹水,秧苗期淹水,秧苗被感染的机会增多,淹水没顶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秧苗带菌率越高。当带菌苗或显症状的秧苗移栽到大田后,到分蘖末期稻株抗病力降时开始发病,成为中心病株。以后又在病株的病部产生大量的菌脓,借灌水和暴风雨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在田间不断扩大蔓延。
稻株抗病力一般在分蘖末期开始下降,孕穗、抽穗阶段最易感病。气温在26~30℃,相对湿度在90%,多雨、日照不足、风速大的气候条件下,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在减少菌源的前提下,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重点抓好秧田期的水浆管理和药剂防治。
⑴种子处理:播前用50倍液的福尔马林浸种3小时,再闷种12小时,洗净后再催芽。也可选用浸种灵乳油2ml,加水10~12L,充分搅匀后浸稻种6~8kg,浸种36小时后催芽播种。
⑵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清理病田稻草残渣,病稻草不直接还田,尽可能防止病稻草上的病原菌传入秧田和本田。搞好秧田管理,培育无病状秧。选好秧田位置,严防淹苗。防止串灌、谩灌和长期深水灌溉。防止过多偏施氮肥,还要配施磷、钾肥。
⑶药剂防治:用药次数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决定,一般间隔7~10天喷1次,发病早的喷2次,发病迟的喷1次。每667平方米86.2%氧化亚铜水分颗粒剂、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高科20%氟硅唑咪鲜胺30~50mL,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g,或50%代森铵100g(抽穗后不能用),或32%核苷溴吗啉胍(兼防病毒病)6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登记的是水稻白叶枯病)等药剂加水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