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胡麻斑病在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水稻。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各部均可受害,但以叶片为多。
危害症状
东北稻区主要发生在分蘖末期至齐穗期,稻株各部均可受害,但以叶片为多。芽期受害症状一般是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发病多在叶片、叶鞘上形成椭圆形病斑。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染病病斑初为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时谷粒质脆易碎。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时发病重。酸性土壤,砂质土,缺磷少钾时易发病。旱秧田发病重。菌丝生长温限5~35℃,24~30℃最适,分生孢子形成温限8~33℃,30℃最适。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相对湿度大于92%。饱和湿度下25~28℃,4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防治措施
1.改良土壤。避免沙质土、泥质土壤上栽培水稻,并进行土壤改良,沙质土多施有机肥。
2.消灭菌源。种子消毒,烧掉病稻草或深埋沤肥,可减轻发病。
3.稻田及时灌水。防止过分缺水而造成土壤干旱,但也要避免田中积水,减轻发病。
4.合理施肥。增施基肥、及时追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尤其不能缺钾,一旦缺乏可引起赤枯病发生。
5.药剂防治。水稻孕穗期、齐穗期20%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50%扑海因(异菌脲)悬浮剂70~100毫升/亩,兑水10~15升喷雾。遇到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生长繁殖的年份,病害发生较早,在水稻6叶期预防病害发生,其他防治时期同稻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