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针对近年来冬季气候偏暖,雾霾偏重等特点,需做好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粘虫等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
2013年冬季气温较往年偏高,降水少,有利于粘虫和蚜虫的越冬生存,冬季的田间调查也反映出田间残存的虫口基数大,对今年的害虫发生有利。此外,小麦赤霉病是长江流域常发性的病害,近年来随着冬季温暖和雾霾多发,有向北扩散和加重危害的趋势,特别是2014年多地的严重雾霾报道,将加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压力,需要引起各地植保部门的重视。
在防治上,要结合当地的预测预报,分两个时期进行:一是开春小麦拔节期重点防治小麦纹枯病,兼治蚜虫、粘虫等。当田间百株蚜量达到5%时开展综合治理,用井冈•枯草芽孢杆菌(纹曲宁200~250ml/亩)或40%己唑醇WDG防治纹枯病;用30%氰戊•辛硫磷乳油(速特30~40克/亩)或72%吡蚜•异丙威WDG(劲发20~30克/亩)防治蚜虫和粘虫。如果早春麦田干旱,要加大用水量(对水45公斤)粗喷雾,可提高防治效果。二是扬花灌浆期重点防治小麦赤霉病,兼治蚜虫和灰飞虱等。用药方面,可以选用33%多•酮可湿性粉剂、42%多•戊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等防治赤霉病,用30%氰戊•辛硫磷乳油(速特30~40克/亩)或72%吡蚜•异丙威WDG(劲发20~30克/亩)兼治蚜虫、粘虫和吸浆虫。在小麦破口抽穗期,每亩对水30公斤细喷雾;如果破口时期阴雨天气较多或雾霾天气持续加长,需要在施药7~10天后,再次进行赤霉病的二次防治工作,以确保小麦的安全生产。
需要提醒的是,在白粉病、锈病发生较重的品种或地区,当小麦上部三张功能叶白粉病病叶率达10%要加强防治,可以利用18.7%烯•多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同时可以起到兼治小麦黑穗病、强株健体、延长小麦生产周期、增加产量等作用。
(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公司邱光 张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