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麦田常见害虫有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等,应根据其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
麦 蚜 主要为麦禾缢管蚜、麦长管蚜。小麦从苗期到穗期都会受害,以穗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1)田间诊断。以成蚜和若蚜刺吸麦株茎叶和麦穗汁液。苗期受害,叶色发黄,生长停滞,严重时麦苗枯萎;拔节期受害,影响正常抽穗;穗期受害,麦粒瘪缩,千粒重降低。
(2)发生规律。麦蚜一年发生10—20代。麦长管蚜苗期蚜量少,以成蚜和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春暖后向上移动,小麦返青至乳熟初期种群数量最大,扩散到上部叶片危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因此也称“穗蚜”。禾缢管蚜秋季危害麦苗,冬季群集在土缝内或近地面的麦根部和叶鞘上越冬,春季在麦苗下部繁殖危害,抽穗后迁至麦株上部和麦穗上繁殖危害,在30℃左右发育最快。麦蚜繁殖力很强,抽穗乳熟后常出现暴发性危害。小麦中后期温度偏高、降水偏小、长势嫩绿有利于发生。
(3)防治技术。重点做好穗期防治工作。防治指标:苗期平均每株有蚜4—5头;扬花至灌浆初期,有蚜穗率10%左右或百株蚜量超过500头。可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48%毒死蜱乳油50毫升,或25%氰戊•辛硫磷乳油40毫升,加水40—50公斤喷雾。
麦蜘蛛 主要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南方麦区以麦圆蜘蛛为主,春秋季危害麦苗,以春季为重。 (1)田间诊断。以成螨和若螨危害麦苗,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生长不良,重者枯死。 (2)发生规律。麦圆蜘蛛一年发生2—3代,孤雌生殖为主,以成螨、若螨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虫量大、危害重,4月下旬虫口减退。适宜温度为8—15℃,湿度为80%以上,喜阴湿,怕强光,多在早晨9时前或下午5时后活动。春季成虫将卵产在小麦分蘖丛和土块上,秋季多产在须根及土块上,卵聚集成堆,低洼湿润田或密植麦田发生较重。成螨、若螨均有群集性,遇震动即下坠入土缝躲藏。
(3)防治技术。防治指标:每33厘米长麦垄有虫200头,上部叶10%以上有被害斑。可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毫升,或20%哒螨灵乳油40毫升,加水40—50公斤喷雾。
麦吸浆虫 全国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江苏麦区多为稻茬麦,耕作方式不利于吸浆虫发生,仅在局部旱作区偶发麦黄吸浆虫。
(1)田间诊断。麦粒被吸成空壳,但小麦仍呈现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的假象。
(2)发生规律。通常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和越冬。红吸浆虫可在土壤内滞留7—12年后羽化成虫,黄吸浆虫可滞留4—5年。吸浆虫羽化的早迟虽与气候有关,但通常与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基本吻合,一般小麦拔节期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孕穗期幼虫上升至地表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羽化,抽穗盛期也是成虫羽化盛期。
(3)防治技术。掌握好蛹期与成虫期用药。蛹期(小麦抽穗期)防治,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或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加水2公斤,拌20公斤细土制成毒土撒施;成虫期(灌浆期),每10网复次有虫20头左右时,用辛硫磷或菊酯类药喷雾。重发区水旱轮作。
(江苏省植保站 杨荣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