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是江苏省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掌握其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对水稻的危害。 发生规律:江苏省初始虫源均来自南方稻区,夏季成虫随西南气流迁入。稻纵卷叶螟在江苏省一年发生2—3个世代,四(2)代和五(3)代为主害代,暖秋年份、迟熟单季中晚粳稻六(4)代危害也较重。四(2)代成虫均由外地迁入,常年主降区为江南和江淮南部,波及江淮北部和淮北。五(3)代成虫前期虫源以外地迁入为主,迁入范围遍及全省,后期虫源以本地繁殖、羽化的成虫为主。六(4)代成虫大量外迁。在暖秋年份,部分成虫滞留在三熟制水稻和迟熟单季晚稻上产卵危害。沿湖、沿江、沿海发生较重。四(2)代发生期间,江苏省淮南地区正值梅雨季节,温湿度条件适宜,发生程度取决于初次迁入量,为基数决定型。五(3)代补充迁入多或本地四(2)代残留虫量高,如天气条件适宜,则发生程度高。阴雨、寡照、高湿有利于发生,高温干旱或低温对其发育不利。卵孵化期遇暴雨,幼虫被冲刷,存活率下降。成虫有强的趋嫩绿性和趋荫性。糯稻重于粳稻,粳稻重于籼稻,叶色深绿宽软的品种比叶色浅淡挺硬的品种受害重。 田间诊断:初孵幼虫栖于心叶或晚生分蘖的嫩叶中啃食叶肉,孕穗期也能栖于穗苞中啃食颖壳和叶鞘,造成半透明的白色细条状斑,五(3)代初孵幼虫还能钻入老虫苞。2龄期在心叶或稻叶尖部叶丝,两边叶缘缀连形成稻叶束腰,稻“束叶期”。3龄期形成单管状虫苞,叶肉食尽后留下白色表皮。1—3龄的取食量占一生总取食量的20%左右,3龄后进入暴食期。江苏省四(2)代幼虫发生期间正值水稻分蘖至拔节期,水稻群体生长量大,自身补偿能力强,稻株耐害力强。五(3)代发生期中稻处于孕穗后期到抽穗期,晚稻为圆秆拔节至孕穗期,功能叶被害,空瘪粒增加,粒重降低。 防治技术:坚持“治中、治小,达标防治”的策略。由于目前所有的药剂对高龄虫效果均较差,必须掌握在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至1—2龄幼虫高峰期用药。防治指标:以产卵后至产卵高峰期的百穴卵、虫量为标准。四(2)代百穴100头•粒、五(3)代百穴60头•粒,站(4)代百穴60—80头•粒。确定防治指标时,分蘖期从宽,孕穗至齐穗期从紧,齐穗以后从宽。可每亩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40%丙溴磷乳油100毫升、阿维菌素(0.3—0.5克纯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0.5—0.6克纯药)、40%毒死蜱乳油100毫升、50%稻丰散乳油100—120毫升、15%茚虫威悬浮剂12—15毫升、艾法迪24%氰氟虫脘悬浮剂40—50毫升等。每亩加水40—60公斤手动喷雾或20公斤机动弥雾。禁用菊酯类及其隐性添加的农药;蚕桑区不得推荐使用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农药,以免产生药害。 (江苏省植保站 杨荣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