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由我国首先发现鉴定和命名的危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于斐济病毒属,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虱。该病毒于2001年由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在广东省首次发现,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 据调查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水稻发病后典型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叶背及茎秆出现条状乳白色或蜡白色,后变深褐色小突起、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倒生气须根、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剑叶或上部叶片可见凹凸的皱折,一蔸中有1根或几根稻株比健株矮1/3左右,半全穗。 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的2~6叶期。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失在10%~30%。 湖南常年发生严重的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后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失在10%~30%。据统计,2010年全省发生面积达946万亩,造成产量损失约5亿斤,占病虫灾害引起水稻产量损失的40%,2011年发病面积减少至100万亩,2012年发病面积又上升到245万亩,在怀化、永州、邵阳等部分地区形成了一定灾害。由此可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突发爆发性强、危害损失大、预警难度大的特点,已成为制约湖南水稻安全生产的重大新病害,若不加强防控,今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极有可能在湖南大流行。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要求各级植保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切实做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严防大面积成灾。该站近期向各基层植保站发出紧急通知: 一是切实加强监测预警。各级植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湖南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方案》的要求,做好防治关键期内系统监测、大面积普查及传毒媒介带毒率测定,准确掌握白背飞虱消长动态、带毒率情况,收集、整理和反馈监测信息,做好情会商,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为大面积“控虱防矮”提供依据。 二是抓好重大防治措施的落实。近两年试验研究结果和大面积防治经验表明,拌种具有非常好的“控虱防矮”效果,而且促长壮苗增产的作用明显。全省各地,尤其是专业化统防统治重点县、绿色防控重点县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地区一定要落实高效药剂拌种技术,通过政府集中采购、专业化防治组织统一采购、种植大户定单采购等途径,大量推广应用60%吡虫啉种衣悬浮剂拌种技术,压低秧苗期飞虱虫口数量。在抓好秧苗期“控虱防矮”的同时,还要抓好大田期其它重大病虫防控,普及应用高效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18%苯醚甲环唑•丙环唑、25%吡唑醚菌酯,提高稻株免疫力,增强稻株抗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能力。三是广泛普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要通过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张贴宣传图册、电视、短信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农民广泛宣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信息,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并掌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特性和防治方法,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汪建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