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早稻恶苗病已在一些地区上升为主要病害之一,特别在一些地方推广干籽旱直播的稻区,更是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生。恶苗病又名徒长病、公禾、标杆、扯旗等,在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未浸种及浸种效果差的田块,平均病蔸率为6.5%,病株率为1.3%,严重田病蔸率达40%-45%,病株率达9%-10.6%,严重影响早稻的产量。 发病症状。恶苗病因表现症状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徒长型、矮化型、正常型和早穗型。在南方稻区多以徒长型为主。近些年来矮化型和正常型有了明显增多。所谓矮化型是指较正常植株略矮;正常型植株高矮与健株基本一致;早穗型只是抽早抽穗,故这三者在秧田和本田的生育前期与正常植株较难区分,到成株期,尤其是在孕穗至抽穗前后才呈现出典型症状,并陆续枯死。 发生特点。病菌主要在种子及带病稻草上越冬。播种后病菌随着种子萌发而蔓延引起苗枯;以后在病株和枯死株上的病菌,在抽穗扬花后借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再次侵染。病菌易从伤口侵入,播了受机械损伤的稻种,或秧苗根部受伤重的发病就重。旱育秧发病常比水育秧重,当水稻抽穗开花时,病菌孢子经风雨传到花器上,使谷粒带菌,成为下年的初侵染源。 恶苗病的发生与品种、栽培、气候等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有差异,同一品种插秧栽培较直播发病重;旱育秧,尤其是盘育苗比湿润育苗、水育苗发病重;在育苗期间床温过高(30℃以上)更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加重发病。水稻抽穗开花期间的高温多雨,造成种子感染率高和侵染部位加深,恶苗病的发生与土温差异很大,一般在土温35℃时最适合发病。在25℃以下时发病率降低,在20℃或40℃时均不会表现症状。因此,在长江流域稻区一般早稻发病期相对较轻,晚稻发病则明显偏重,可能与土温有一定的关系。 防治措施。早稻恶苗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扑灭发病中心,以防止扩大蔓延范围。1、消灭菌源。不要在病田及其附近的稻田留种,在发病普遍的地区,可向无病区换种,并选用健种,清除秕粒,不用病草催芽、覆盖。不把病草堆放田边,选用抗病高产良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在秧田管理中结合除草,本田结合中耕拔除恶苗病株,踩入田中或集中处理。2、科学管水,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坚持勤灌、浅灌;适时适度晒田,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健壮,增强吸收功能,以提高抗病力。3、药剂防治。一是强调种子药剂处理。采用药剂浸种是防治水稻恶苗病有效的途径。①石灰水浸种。每0.5公斤石灰加水50公斤,在15-20℃时浸3-4天,25℃浸2-3天。②50%福美双1500倍液浸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浸种时间不少于4天,浸后不再水洗,可直接催芽。③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恶苗病有良好的防效,能有效杀灭已对多菌灵等苯骈咪唑类药产生抗性的水稻恶苗病菌,使用时每升水加入25%氰烯菌酯85-125毫克,一般正常温度下浸种48小时,温度偏低时浸种60小时。④强氯精(三氯异氰脲酸)。每公斤稻种用强氯精5克,或用25%使百克0.5克浸种12-24小时。⑤恶苗灵。用35%恶苗灵胶悬剂1:250倍液在静水中浸种,浸种水位超出种子10厘米左右,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2-3天即可带药催芽。 秧田期发病,每亩秧田可用72%二甲四氯钠盐75-100克,对水30-40公斤喷雾,每7-10天喷一次,连喷2次。在大田期发病后,可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60公斤喷雾;或30%稻瘟灵100克,对水50-60公斤喷雾。 (曹涤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