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小麦感染赤霉病会影响到小麦产量和品质。如果防治不当会造成小麦减产,严重的会造成绝收。赤霉病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在给小麦的产量造成损失的同时,还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真菌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的危害,食用病麦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影响免疫力和生育力等,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小麦中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即不能食用。 小麦赤霉病之所以能大面积发生,是因为赤霉病菌在田间小麦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第二年春季形成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如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的话,那么小麦赤霉病将大面积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要抓好抽穗杨花期的喷药预防。一是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二是选用优质防治药剂。 近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户对赤霉病的认识仍然不够,防治赤霉病中仍存在诸多误区。现整理出以下几点,希望对当前农户防治小麦赤霉病有所帮助。 一、不要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因此,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要综合考虑发病因素。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预防为主,主动防御,重治轻防的传统做法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控。同时,对病害预防过程中用药时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着防效高低。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一些常规产品,如多菌灵,因期持效期不长等因素,在施药要特别注意用药时间,要在小麦扬花20%的时候施药,这样才能把病菌最好的防治住。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防治时期,这里笔者提醒广大农户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最佳防治时期。 二、合理选择药剂 当前,在农业部获得防治麦类及小麦赤霉病登记的药剂共248个(截止2013年3月)。其中登记数量较多的为多菌灵(97个登记证)、甲基硫菌灵(50个登记证)、多•酮(35个登记证)、福美双(21个登记证),占到了总登记证数量的81.85%,登记防治药剂涉及到14种成分,分别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低聚糖素、三唑酮、硫磺、福美双、己唑醇、井冈霉素、咪鲜胺、烯肟菌酯、烯唑醇、戊唑醇、蜡芽菌、氟环唑。 近几年,农户普遍反映多菌灵和一些其他常规药剂效果不好了,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要排除是因为部分药剂质量存在问题外,还应考虑抗性菌株的关系和农户用药过程中不注意将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配使用等因素。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但因为长时间的重复使用和农户使用方法不当,以及当地政府采购多年来单一采购多菌灵等多种因素,现在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抗性。 在这期间农药企业也已经开发出新的药剂来防治赤霉病,在出现某些药剂防效减低的区域,建议采取轮换使用新的品种,如戊唑醇•咪鲜胺的混剂(赞米尔)、氰烯菌酯(劲护)等,这些都是一些替代多菌灵的产品。同时,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混用,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全面认识赤霉病的发病特征,掌握发病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期,选对防治药剂并正确应用,可将病害损失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