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和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多数都已产生严重抗性。
研究人员于2010-2011年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稻区19个褐飞虱种群对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2010年全部监测种群对噻嗪酮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RR为11.3-23.4倍),2011年除广西桂林、江西上高2个褐飞虱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15.3-19.7倍)外,其他80%监测种群均已达高水平抗性(40.7-119.7倍),抗性明显上升;两年19个褐飞虱监测种群对吡虫啉均为高到极高水平抗性(82.3-1935.8倍),与2006-2009年相比,吡虫啉抗性有再次升高趋势;2010年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6.1-14.4倍),2011年除广西桂林种群为低水平抗性外,其他8个种群均为中到高水平抗性(12.8-62.3倍),较前一年明显上升;两年18个监测种群对毒死蜱均处于敏感到低水平抗性阶段;对吡蚜酮的抗性2010年7个监测种群为敏感低水平抗性(1.9-5.1倍),2011年全部褐飞虱监测种群均已达中等水平抗性(15.7-25.4倍),暗示随着吡蚜酮的大量广泛使用,褐飞虱对其抗性较高,需要引起生产上的密切关注。
专家建议,为科学治理水稻褐飞虱,首先提倡综合防治,通过选用抗虫水稻品种,改进耕作方法及加强肥水管理等措施,来恶化其生境,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其次,根据长期实践证明的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间合理轮用或混用是克服或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有效途径的办法,通过对毒死蜱、噻嗪酮、噻虫嗪、丁虫腈、吡蚜酮、烯啶虫胺等的交替轮换使用,来有效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发展。 ( 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