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植保总站近日下发紧急通知,安排部署小麦黄花叶病和“小麦根茎草螟”查治工作。
小麦黄花叶病和“小麦根茎草螟”为近年新发病虫。其中,小麦黄花叶病在泰安、临沂等市发生较重,发病严重的地块病株率达90%以上,个别地块造成毁种,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小麦根茎草螟”为莱州市新发现的危害小麦茎基部的害虫,去年发生6000多亩,严重地块平均每墩小麦有幼虫5-20头,虽经紧急防治,今年危害面积仍在扩大。小麦受到为害后,可导致茎秆断开,麦苗萎蔫枯死,形成缺苗断垄,为害症状与常见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易混淆。
由于是新发病虫,缺乏必要的发生规律、流行因素等基础研究和明确有效的防治技术,甚至“小麦根茎草螟”的名字都是山东省的暂定名,农民和技术人员均缺乏防治经验。因此,山东省植保总站要求各地要针对两种病虫发生情况,参考类似病虫的防治技术,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制定有效技术方案,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指导,科学组织防治,保证防治效果,确保夏粮生产安全。小麦黄花叶病在土壤温度达到20℃以上时一般就不再显症,病田喷施百菌清等杀菌剂可一定减轻其发生程度。另据初步试验,48%毒死蜱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喷施小麦茎基部对“小麦根茎草螟”防效较好。
*资料链接*
小麦黄花叶病主要症状及分级方法
小麦黄花叶病病原物为小麦黄花叶病毒,传毒介体为禾谷多粘菌,是一种习居于土壤中的专性寄生于小麦根部的弱寄生菌。自然条件下,主要通过带菌(病毒)病土、病根残体随病田流水等方式扩散传播。
发病初期叶片呈现褪绿或坏死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随后造成整个病叶发黄、枯死,发病严重者植株矮化,分蘖减少,节间缩短变粗,茎基部变硬老化,抽出心叶黄化枯死。该病在小麦秋苗期侵染但不显症,翌年麦苗返青阶段开始发病,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5—15℃,当土壤温度达到20℃以上时病情停止发展。一般可造成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病情严重度
小麦黄花叶病的病情严重度,以叶片花叶、黄化和坏死程度、条纹斑占叶面积比率、心叶受害程度、植株整体矮化程度等要素划分,共分4级:
0级:无症状;
1级:轻度花叶(即一般不产生明显的条纹斑),叶片不黄化或仅少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不明显;
2级:花叶明显(即条纹斑明显、但占叶面积的50%以下),部分叶面黄化,少数叶片枯死,分蘖黄化萎缩,病株轻度矮化;
3级:严重花叶(即条纹斑占叶面积的50%以上),心叶扭曲或呈缩顶状,叶片普遍黄化,部分叶片及分蘖或整株枯死,植株明显矮化。
2、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小麦黄花叶病发生程度以平均病情指数为主要指标,以地区内的病田率为参考指标确定。发生程度划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下表。
小麦黄花叶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资料链接*
“小麦根茎草螟”危害症状及幼虫形态特征
1.危害症状
受害小麦茎基部或叶片呈孔洞状,拔出麦苗仔细察看,小麦茎基部有新鲜孔洞状伤口,可仅为表层叶鞘受损,或出现空洞,乃至整个茎株出现缺刻,一般在孔洞周围可查见幼虫。上部叶片伤口则为多个成排形成孔洞,孔洞周边组织已经发黄枯死,田间呈现缺苗断垅状。
2.幼虫形态特症
幼虫:进入夏滞育前体长为12~14mm,体色淡红色,头与前胸盾为黑褐色。体上毛片为褐色,腹部背面,每节有毛片6个,前排4个,后排2个,前排中部2个毛片扁圆形,向后逐渐变圆,两侧2个为圆形;后排毛片为长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