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欢迎访问农化市场十日讯! |
|
|
|
|
|
|
|
|
油菜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 | |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主要盛产于长江流域。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油菜生产面种逐年扩大。油菜生产危害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所重视。 一、油菜病害的简介 油菜病害遍布全世界,已知病原菌108种,其中真菌60种、病毒20种、类菌质体3种、细菌7种、线虫14种、生理病害2种和高等寄生植物2种。中国仅发现34种,其中真菌22种、病毒4种、细菌4种、线虫2种和生理病害2种。由于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主要病害和危害程度不完全相同。 (一)油菜病害的发现和研究概况 最早报道油菜菌核病的是1915年Shaw在印度报道,1881年Kuhn和1894年Vuillemin等分别在德国和法国发现一种不同线虫引起的油菜线虫病,1921年Schlzo最先报道十字花科作物病毒病,1923年Gumann和1930年Mitter等分别记载了印度油菜的霜霉病和白锈病,1926年Daebeler等在德国首次报道了油菜黑胫病,1934年Fajardo等报道拉丁美洲油菜黑斑病严重发生,直到1949年Patel等在印度才发现油菜细菌性黑腐病。 中国油菜病害自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1932年朱风美对菌核病的寄主范围和危害的调查报告。1939年俞大绂记载了油菜花叶病以后,凌立、扬演发表了四川油菜花叶病的研究结果。朱学曾、王铨茂和陈鸿逵等先后对油菜霜霉病病原特性、侵入过程和寄主抗性等进行了研究。50年代以后,杨新美报道了菌核病在我国的寄主范围和生态特性。李丽丽等发表了油菜菌核病病原特性、发病规律和防治的研究结果。随后福建、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省普遍开展防治研究工作。魏景超等鉴定了油菜花叶病的病原种类,研究了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李丽丽等研究油菜病毒病原种类、主要毒原芜菁花叶病毒株系及其特性。李丽丽等报道了油菜萎缩不实病的病因、典型症状和防治方法。 二、油菜主要病害 油菜病害主要是油菜菌核病,为害损失约占总病害损失的80%左右;其次是油菜病毒病、油菜霜霉病、油菜白锈病。 2.1油菜菌核病 1、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主要病害之一,各油菜产区都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冬油菜受害最重。油菜从苗期到成熟期能发病,以中后期发病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田间植株发病率可达10%—20%,严重发病时可达80%以上。 2.侵染循环 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可以存在地土壤中、病残体上,或者混杂在种子里。油菜抽薹开花期间,日平均气温达到8—140C时,病原菌就可以大量繁殖,此时,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菌核病就很容易大发生。早春寒流侵袭频繁,或者油菜遭受冻害,菌核病发生的可能性大。 2.12危害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以开花结果期发病最多。油菜幼苗期发病,幼苗茎部容易腐烂变软,最后死亡,引起缺苗断垄,从而延误了农时。成株期大多数植株从下部衰老、黄化的叶片开始发病,出现水渍状暗色的斑块,逐渐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同心轮纹,边缘暗青色,外围有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容易破裂穿孔,潮湿时病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白色的霉状物,最后全叶腐烂。茎部也会发病,一般从茎的中、下部开始发生。发病初期,病斑呈褐色水渍状,椭圆形,随后扩展成长椭圆形、棱形甚至长条形。随后,病斑凹陷,中央呈白色,边缘褐色,有同心轮纹,发病部位与健康部位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病害晚期,剥开发病的茎干,可以看到茎髓已被蚀空,并且在里面形成许多鼠粪状的黑色菌核,有时在茎外也能形成菌核。发病后期,茎秆纵裂,植株枯死。 2.13识别特征 病部长出棉絮般的菌丝,并形成黑色的菌核,即为油菜菌核病的典型特征。 2.2、油菜霜霉病 霜霉病油菜产区都有发生,尤其是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冬油菜区以及山区发病严重。春油菜区发病少,危害较小。一般情况下,病田发病率为10%—30%。大发生时,发病率可达100%,能引起全田枯死。 2.21侵染循环 油菜霜霉病在秋冬期间开始发病;冬季,病菌潜伏在病斑中,不继续发展,而在春季开始逐渐流行,油菜成熟前达到发病高峰。温度和雨量是霜霉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春寒多雨,月平均降雨量在150mm以上或雾露很重、昼夜温差大,则可能导致病害流行。 2.2.2危在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油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和角果也能发病,叶片发病后,出现浅绿色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黄色的斑块。病斑因为受到叶脉的限制而呈现出不规则的多角形,与其相对应的叶片背面的部位,长出似霜的白色霉层。发病后期,病叶变褐枯死。花梗染病后,顶部肿大弯曲,俗称“龙头拐”,梗上着生的花瓣肥厚、变绿,并长出白色霜霉状物。角果严重受害时变褐萎缩,密布霜状霉层,最后枯死。全株受害严重时,整株呈褐色枯死状,满布霜霉。 2.2.3识别特征 发病部位长出似霜的霉层,叶片上的霉层通常出现在背面。 2.3、油菜白锈病 白锈病油菜产区均有分布,以西南高原地区和东南沿海等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油菜从苗期到开花结荚期均可受害,尤以抽薹、开花期受害最重,造成严重减产。一般发病率5%—10%,大流行时发病率可达50%左右,重病田达70%—100%。 2.3.1侵染循环 气温偏暖,早春温度回升缓慢或有倒春寒,病害就发生早,病势发展快。湿度条件是此起油菜白锈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油菜抽薹、开花期,雨量大、相对湿度高,病害发生严重。 症状 2.3.2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逐渐变黄并扩大成圆形病斑,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白色疱状物,疱斑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个别情况下,叶面也长出白色疱斑。病斑一般零星分散,严重时密布全叶,引起叶片枯黄脱落。其他部位发病,症状与叶片相似,也长出白色疱状物,多呈长条形或短条状。 2.3.3识别特征 发病部位长出白色疱状物,多呈长条形或短条状。 2.4、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是油菜栽培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华北、西南、华中冬油菜区发病重。发病率10%—30%,严重者高达70%以上。油菜发病越早,损失越重。 2.4.1侵染循环 蚜虫与油菜病毒病关系密切,它是病毒的传播媒介。蚜虫在感染病毒病的油菜植株上吸汁约5min,即可携带足够量的病毒,当它再去吸食健康的油菜植株时,不足1min即可把病毒传染给健康植株。因此,油菜栽培区秋季和春季干燥少雨、气温高,利于蚜虫大发生和有翅蚜迁飞时,油菜病毒病就容易发生和流行。 2.4.2危害症状 病毒病从油菜苗期至抽苔期均可感病,一般在油菜苗期干旱年份为害重。油菜病毒病的症状比较复杂,常因病毒种类和油菜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2.4.2.1甘蓝型油菜 叶片症状有黄斑型、枯斑型和花叶型等3种。黄斑型先在叶面产生淡黄或橙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以后在病斑中央出现黄褐色或黑褐色枯点;枯斑型叶正面产生淡褐色至黑褐色枯斑,中心有一黑点,枯斑周围稍微褪绿;花叶型主要表现在新叶上,与白菜型症状相似。支脉表现脉明,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出现疱斑、皱缩。茎秆上产生长短不等的条形枯斑,病斑后期纵裂。重病株条斑连片后,常致植株部分或全株枯死;病稍轻者,仍能抽苔、开花,但株形矮化,苔茎缩短,花果丛集,角果短小畸形,似鸡爪状,结实不良或不结实。 2.4.2.2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 在苗期产和脉明和花叶,叶片皱缩。重病株常在越冬期间死亡,病轻者虽能越冬,但株形矮化,或不开花结实,或能开花结角果,但角果密集、畸形、籽粒少而不充实,甚至在成熟前提高枯死。 2.4.2.3萎缩不实病 叶片变成紫红色至蓝紫色,而中脉及附近组织变黄,以致形成一块块蓝紫色斑,最后叶片变黄。叶片增厚、扭曲或皱缩,叶形变小。生长点和花序顶点可萎缩枯干,荚果发育受阻、停止发育或角果较短。后期病株有的矮化、分枝丛生、荚果枝外观如试管刷;有的主轴显著伸长而狭长,荚果扭曲。收获时有的荚果不能成熟,顶端继续开花,但不结实。 三、防治方法 (一) 农业防治 1采用清园、轮作、选种等措施降低苗源基数。除油菜病毒病经蚜虫传播外,其他3个病害均由遗落在土壤中的枯枝残叶中的病菌和混杂于种子中的病菌引起的,所以在油菜收获时,要注意病株带离,油菜播种移栽前,要先进行清园,并进行选种。另外,根据油菜菌核病菌核浸水易腐烂的特性,实行水旱轮作是降低菌源的有效途径。 2选栽抗病品种。油菜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差异。甘蓝型品种油菜抗病性较强,如油菜病毒病,明显较白菜型品种油菜发病轻。近几年推广的低芥酸油菜,抗性较差,为了发展高品质低芥酸油菜,需要进一步选育。 3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油菜病害与田间小气候之间关系非常密切,若田间郁闭,湿度高,病、健部接触多,极利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的发生蔓延。在浙江省一般提倡每667m28000—10000株(甘蓝型油菜),具体视土壤及肥水情况调整。适期播种,可减轻油菜病毒病的发病程度。因为有翅蚜虫的迁飞盛期在9月下旬—10月,若油菜播种早,前期气温高,极有利于蚜虫迁入传毒,发病就重;后期气温下降,蚜虫迁入量少,发病就轻。 4合理施肥。一方面使油菜生长健壮,增强自身抗逆能力;另一方面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防止营养生长过旺,田间郁闭;若花肥过多,“贪青”倒伏。一般在氮肥总量中,基肥占50%,苗(腊)肥占20%—30%,苔肥及临花肥共占20%—30%左右为好,其他再配施磷、钾肥及一些微肥。 5中耕培土,清沟排渍。清淘培土,可以切断菌核抽生的子囊盘柄,压埋子囊盘,并且有降低田间湿度、抑制菌丝体蔓延,防止油菜植株倒伏的作用,可以结合施腊肥或苔肥进行,也可以结合冬、春进中耕进行。 6摘除黄叶。黄叶是引起再次侵染的主要侵染源,清除黄叶,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蔓延,同时还可以改善株间的通气性,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菌的发生、发展,摘叶时间一般在翌年开春后,发现第一对真叶发黄即应摘除,可防止油菜霜霉病、白锈病的再次侵染;在油菜开花后期,因落花使油菜菌核病病叶率很快上升,此时摘除病叶,防病效果好。 (二)化学防治 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药剂防治,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为害。药剂的防治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苗期,以抑杀菌源为目的;二是花期,以防止病菌侵染和再侵染。 1 苗期 油菜苗期是油菜霜霉病、白锈病的初次侵染期,也是油菜蚜虫为害期和蚜虫传毒引起病毒病的初次侵染期。苗期防治的主要目的是把病菌抑杀在初次侵染前,减少再侵染源。当油菜长出真叶后,亩用25%甲霜灵75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喷雾,抑杀病菌。油菜出苗后,加强蚜虫迁入量的调查,若发现蚜虫迁入,应及时用40%氧乐果乳油50ml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g,对水50kg喷雾用药后,仍应保持对蚜虫的监测,及时防治,既治蚜虫为害秧苗又防止传毒引发病毒病。 2 花期 此时期是油菜最易感病期,也是油菜主要病害菌核病病菌的盛发期。抽苔始花期,应在摘除病、黄叶,清淘培土等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g+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g。对水50kg喷雾,预防油菜菌核病,兼治油菜霜霉病和白锈病。当油菜进入盛花后,油菜菌核病叶病株率达10%以上时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5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50kg喷雾;用药后7d,用第2次,或视病情发展,在终花期用药防治,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要注意蚜虫的发生发展,搞好病虫兼治。80%烯酰吗啉防治油菜霜霉病速效性好,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油菜菌核病近年来在生产上发生逐年加重,在油菜花期应用高效药剂适期防治1次,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65%以上。 (三)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原物的各种不利作用,来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以活体微生物或其它代谢产物控制核盘菌的研究较多,已有的研究表明,许多叶围、根围及内生微生物甚至包括一些植物病原菌对核盘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尽管生物防治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和途径,但生物防治的高成本和效果不稳定等因素限制它的推广。 四、油菜病害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的油菜种质资源中来寻找抗源仍存在问题。对菌核病有抗性的材料多存在于油菜远缘杂种中,而十字花科中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等问题十分突出,要把远缘种的抗性种质以杂交育种方式引入油菜十分困难。因此,油菜抗菌核病育种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下述矛盾尚未解决:1)抗病性与早熟性的矛盾。2)抗病性与高产栽培的矛盾。有关的研究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如没有一个很好的抗原,品种间只存在耐病差异的变化;另外,也没有一个可靠的坚定方法,再加上病原菌的多样性变化,因此对其研究存在一定困难。 (湖南省澧县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 李明霞)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