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燕玉海 记者:广西围绕“生态、信息、品牌”三大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宣传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推动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大提升,请您具体谈谈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明沛:广西近10年来绿色植保工作成效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技术创新多、推广模式优、综合效益好。早在2001年,围绕生态农业开始了频振诱控、性诱监控、生物农药防治等绿色植保新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2005年起实施“万家灯火”项目,累计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12.26万台,每年新增推广5000~10000台;应用瓜、果害蛾诱捕器414.6万个、生态粘虫板192万片,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绿色植保集成技术。 广西各地以作物为主线,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在全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绿色植保集成技术涵盖各种蔬菜、茶叶、甘蔗、烟草、中草药等50多种作物,绿色植保综合配套技术覆盖了100%的乡镇,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自发应用绿色植保技术。 广西注重技术创新。以植保“三诱”(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性诱)技术为核心,形成了“健身栽培+农业防治+‘三诱’技术+科学安全用药+产品检测”的动态模式,集成了一元、二元、多元技术模式20多种,应用成效明显。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区域、不同气候环境,广西探索建立了绿色植保“六个一”模式辐射带动技术推广,即一个植保绿色防控示范区、一套植保绿色防控集成技术、一个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一所农民田间学校、一个植保社区服务站、一个农民协会,形成10多种技术推广普及模式和渠道。 到2011年底,广西累计推广绿色植保“三诱”技术面积4300多万亩次,减少杀虫剂折纯量4500吨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着提高。广西的蔬菜农药残留安全检测平均合格率由2003年的76.8%提高到目前的98.7%;农业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天敌寄生率提高了20%~30%,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 记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强调要“生态立区,绿色崛起”,自治区农业厅提出实施生态、信息、品牌三大农业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绿色植保事业,请介绍一下具体做法? 张明沛:广西积极争取财政支持,重点实施了“万家灯火”、禁用“高毒”农药、性诱监控、降低农药风险、生态工程、中越植保技术合作等10多个重大植保项目。其中,2004年2月起在全国率先禁用高毒农药,筛选出48个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创新了20多种植保防治技术模式,项目示范面积390万亩,辐射面积1.37亿亩,经济效益8.75亿元。 广西通过建立完善的病虫监测网络体系,开展测报队伍技术大比武、大练兵、大培训,研发病虫测报标准化技术,建立了58种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制定了《水稻病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等省级技术标准20多个,提高了预测预报准确率和防治的实效性。 围绕“猪-沼-果-灯-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广西以示范样板为窗口,大力试验、示范植保“三诱”、毒饵粘、以螨治螨、果实套袋、高毒农药替代等技术,全区建设绿色防控示范样板1460个,核心示范面积698.8万亩,技术覆盖100%的县(市、区),涌现了永福三皇、上思昌菱、八步鹅塘、桂林雁山、右江河谷、武鸣双桥等一大批高水平示范样板典型。 记者:绿色植保事业意义重大,绿色防控是个不断在实践中推进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升防控水平的过程,您对加强和改进这项工作有何建议? 张明沛:一是提升政府植保行为,加大推进公共植保力度,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完善政府植保法律法规,加强生物灾害管理,依托公共植保、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动绿色植保技术推广应用,建设完善的现代植保服务体系。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植保基础设施建设,设立绿色防控专项,加快技术创新,实行绿色防控补贴,鼓励种植大户和广大农户采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控制病虫害。三是实施IPM战略,开展大规模农民田间学校参与式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生态意识和植保素质,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关键措施和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