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主要在北方旱作区发生,有蛴螬、蝼蛄和金针虫,一般在小麦秋苗期和春苗期危害,咬食小麦地下根茎,造成秋苗期缺苗断垄、春苗期枯心。 蛴螬:鞘翅目金龟子幼虫的总称,是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类地下害虫。南方麦区主要发生的是铜绿金龟子、暗黑金龟子两种,均以幼虫取食小麦幼根,成虫可取食多种作物叶片。铜绿金龟子体背铜绿色,发光,腹面和臀板黄褐色;暗黑金龟子体背光泽不明显。被黑色或黄褐色绒毛。一般一年发生1代,大多以3龄幼虫越冬,春季10厘米,地温达6℃以上时上升危害。金龟子昼伏夜出,有假死性,趋光性强。林木果园混交区,成虫食料丰富,有利于发生。 蝼蛄:南方麦区主要是东方蝼蛄,是最活跃的地下害虫。成虫和若虫均可危害,食性杂,可咬食多种作物种子和幼苗,最喜食刚发芽的种子,咬食幼根和嫩茎。断口处咬成乱麻状或丝状,春秋两季危害麦苗。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越冬,华中地区一年完成1代。初孵若虫具有群集性,孵化6天后分散危害。昼伏夜出,具有强烈的趋光性,黑光灯可诱集大量东方蝼蛄。对香甜物质有强烈的趋性,妙香的豆饼、麦麸等都能起引诱作用。有趋湿性,喜栖息在河岸、渠旁等潮湿地,杂草丛生、耕作粗放的地区发生重。 金针虫:鞘翅目叩甲科幼虫的统称,咬食小麦种子、幼苗须根和主根,被害部位不整齐,呈丝状。成虫为叩头虫,主要取食作物的嫩叶,危害不重。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以沟金针虫、褐纹金针虫为主。沟金针虫主要发生于旱地平原地区,适生于有机质较缺乏且土质较疏松的沙壤土地带,褐纹金针虫主要发生在水浇地、有机质丰富的地区。一般2—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春季10厘米土温达10℃以上时出土活动。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无趋光性。 防治小麦田地下害虫,应坚持农业措施与化学措施相结合。(1)农业防治。水旱轮作可直接消灭蛴螬、金针虫,减少虫源基数;精耕细作、中耕除草、适时灌水等,破坏地下害虫生存环境。(2)物理防治。采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金龟子和蝼蛄,每50亩左右安装1盏灯。(3)化学防治。立足播种前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部分发生严重的田块可以在春季用毒饵法补治。防治指标:蝼蛄为每亩100头,蛴螬为每亩1500头,金针虫为每平方3—5头或被害株率达2%—3%。药剂拌种,可用40%辛硫磷乳油20毫升加水2公斤,拌麦种15公斤,堆闷3—5小时后播种或用48%毒死蜱乳油10毫升加水1公斤,拌麦种10公斤。毒饵或毒土法,用妙香的麦麸、豆饼、米糠等饵料2公斤、40%辛硫磷乳油25毫升,加适量水拌匀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麦苗根际附近,每隔一定距离放一小堆,每亩撒施毒饵15—20公斤;或者用4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拌细土30—40公斤,结合耕翻撒施。喷雾法,用4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顺麦垄喷施,每亩喷药液40公斤。 ( 江苏省植保站 杨荣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