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各地有一些因穗颈瘟严重而造成晚稻减产的实例,给晚稻生产造成了不少损失。晚稻一旦出现穗颈瘟危害,靠使用化学农药是难以挽回损失的,必须讲究施药技巧,合理用药,抓住关键期才能防患于未然。目前大多数晚稻(包括优质晚稻)品种,均感稻瘟病或严重感稻瘟病,即使一些晚稻品种(包括杂交晚稻组合)即使头年较抗稻瘟病,种植几年后则会变为感病组合,甚至是严重感染稻瘟病组合。如培两优288、新香优80等晚稻品种。9月上旬前后晚稻破口吐穗期是晚稻感染穗颈瘟的危险生育期,且这时气温开始下降,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特别是阴雨天气和露水天气相对较多,剑叶上有较长时间的水膜存在,对稻瘟病菌的侵入十分有利,因此,近些年来由穗颈瘟引起的晚稻白穗有加重的趋势。很长时间来,农户在开展防治时,几乎都是在看到晚稻田出现白穗时才急于打药防治,错过了防治的适期,药打了效果不好,照样是因后期穗颈瘟危害而出现全田或部分白穗,因此,必须抓住晚稻穗颈稻瘟的防治关键,恰到好处的开展药剂防治,总结经验,有以下几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必须抓住破口期用药。稻瘟病菌刚侵入稻株时,一般不会表现症状,发病初期表现也不明显,而等到稻颈因病坏死而出现白穗时再施用农药,已于事无补。晚稻生长前中期在条件适宜时,会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晚稻受稻瘟病菌侵染部位组织的老嫩,对抗病性的强弱有影响,一般穗颈在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这是因为晚稻始穗后叶鞘变得松驰,有利于稻瘟病菌侵入,同时穗轴刚伸长时穗颈部位比较幼嫩,病菌容易侵入。稻瘟病菌侵入晚稻后有一定的潜育期,一般在16℃-35℃气温下穗颈瘟潜育期为10-14天,等病菌侵入穗颈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时,晚稻植株已老健,抗病力较强,病菌侵入发病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防治晚稻穗颈瘟,防重于治,关键是抓住破口吐穗期和齐穗期等两个关键期用药防治,错过防治适期再用药防治,等于是“马后炮”,防治效果差。在生产上应该掌握在9月初前后,晚稻的“大肚子”期,剑叶(最后一片叶)全展后,在连续几天进行田间调查,当有5%左右植株开始破口吐穗期,就要开始喷药。在这一关键时期,可将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一并列入防治对象,将其对口农药配成药液进行聚歼,齐穗期再防治一次穗颈瘟以控制其白穗的发生。 遇到阴雨天气,破口齐穗期必须抓住雨隙用药。9月中下旬处在破口到齐穗期的晚稻,常常会遇到多阴雨的天气,在这种情况下为穗颈瘟侵染晚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又恰在这时很多农户麻痹大意,放弃其防治,是这些年来造成晚稻暴发穗颈瘟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稻破口抽穗期遇上低温阴雨天气,不仅穗颈瘟容易染病,病菌孢子由剑叶鞘口随水下行,还会引起穗下节间和剑叶节发病。穗颈节、穗下节间和剑叶节发病,组织被破坏,水分输送中断,很快就会使稻穗干枯,出现大量白穗。阴雨天导致全天叶片上有水膜存在,成为引起晚稻后期穗颈瘟暴发成灾的“导火索”。因此,在阴雨天更不能放松其防治,在多雨年成条件下,而应在破口到齐穗期,抓住雨中间的间隙期用药防治2次,即破口始穗期用药1次,抽穗到齐穗期再用药1次,如果药后8小时遇雨还要注意及时补治。 应交替用药。危害水稻的稻瘟病菌常有多个生理小种,对于同一农药品种,不同生理小种对农药的耐药力是有差异的。在长期使用同一农药以后,会使某个生理小种的稻瘟病菌对该农药品种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和抗药性。目前适用于防治稻瘟病的药剂主要有三环唑、稻瘟灵(富士一号)、异稻瘟净等药剂,也可以使用春雷霉素、丙硫多菌灵、硫基.多菌灵等药物。其中三环唑为目前防治稻瘟病的首选药物,使用很广泛,但该药为预防性药,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稻瘟病孢子萌发和侵入,应在水稻发病前使用,水稻发病后使用没有治疗效果,该药也不能阻止病菌从伤口侵入。稻瘟病发生后使用稻瘟灵等具有治疗作用的药剂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穗颈瘟发生后用这些药物防效也不是太好。在水稻发病初期,可以将三环唑与稻瘟灵等药物混合喷雾,加用三环唑的目的是防止健康稻株继续染病。还可联合用药,可用三环唑与富士一号或稻瘟灵混合使用,但应注意春雷霉素不能与杀菌剂混用。 注意施药质量。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在防治晚稻穗颈瘟时,每亩用药量40-50公斤不足以将后期的晚稻植株(茎叶繁茂)喷透。因药液量不足,药剂无法通过叶片流入叶鞘并接触正在抽生的穗轴,该部没有接触药剂,自然防效不好。因此喷药时一般每亩应加足水量60-75公斤,将植株上部喷透。喷施三环唑后2个小时遇雨一般不会影响防治效果,在抽穗期遇雨,还应该抓住雨隙喷施三环唑。在晚稻齐穗后发现田间有零星稻瘟病株时,还可喷施多.咪鲜、铜高尚等药剂,这些药剂对稻瘟病、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晚稻后期发生的稻曲病“散粉”。田间有露水,或者在雨隙晚稻叶片上有水时,可以提高药液的浓度细采用喷雾的方法,或者用弥雾机施药,效果更好。 (李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