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状 该病一般在晚稻幼苗期、分蘖期至灌浆期发生,但有两个发病高峰期:一是移栽返青期;二是抽穗期。返青分蘖期发病,多造成僵苗不发或死苗,死苗有“枯心型”和“剥皮烂”两种类型,前者似三化螟为害状,但无虫口、虫粪;后者则是叶片从外向内逐渐腐烂,地上部自上而下逐渐枯死,有时病株基部茎节上长出倒生根,病株易齐泥拨断,洗净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混浊菌脓溢出,有恶臭味。田间发生时,远看可见每蔸内有若干稻株开始萎缩,田间发病呈一簇一簇的。细菌性基腐病是由生活在土壤中和病残体组织中的细菌,在晚稻移栽时借助伤口侵入,并在维管束和通气组织蔓延,阻塞根茎交界组织,影响晚稻的正常新陈代谢所致。抽穗后进入第二个发病高峰,先在基部叶鞘发病,继而茎杆发病,根系茎基部腐烂,最后青枯、死穗、全株枯死,由点到面发展迅速,甚至造成失败。 发病条件 晚稻细菌性基腐病,目前对它的浸染循环还缺乏系统研究,一般认为病菌能在病稻草和田间病残体中以及田间的一些杂草上越冬,种子带菌也可能是初侵染来源之一。发病的轻重与以下因素有关:偏施或迟施氮肥,稻苗柔嫩发病重;分蘖末期不脱水或晒田过度易发病;地势低洼、粘重土质通气性差,发病重;手插秧移栽时因伤口重、伤口多,一般比直播稻、机插秧发病重;晚稻抽穗灌浆期间遇上连阴雨、雨量大、日照少。平均气温低时,发病会加重。 防治措施 该病细菌在土壤中难以根除,又因土壤带菌,一般杀菌剂很难起作用,所以防治晚稻细菌性基腐病,应以增强自身抗病性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各地根据种植情况,选出一些适合本地栽培的高产抗病品种,生产上Y两优1号、Y两优302等易感病,而汕优63等品种表现抗病。二是搞好健身栽培。培育壮秧,移栽时防止伤苗,尽量减少病、弱、嫩苗入大田,移栽后不要偏施氮肥,合理增施磷、钾肥,避免长期浸水或脱水干旱,有大风低温天气来临时,应抡早灌水,防止病株失水青枯。三是药剂防治。在晚稻移栽前7-10天,返青期、抽穗期可用20%龙克菌悬浮剂每亩100克,或冠菌清每亩30克,或1000万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每亩15克对水50公斤进行喷雾,用上述药剂应连喷3-4次,间隔期7-10天。如同时加入芸苔内酯类调节剂如481、云大120等,防效更好。施用这些药剂可以明显地推迟发病,减轻发病程度,大大降低病株率。施药时注意应将田水排干,最好在下午4时后进行喷药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