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年大螟种群显著上升而主治药剂不明确的实际需要,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人员近期在室内测定了不同类型化学药剂对大螟的卵和3龄幼虫的触杀毒性以及对初孵幼虫的胃毒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毒力高的两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测定的13种杀虫剂中,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对3种虫态的杀虫活性均较高;田间试验表明,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1.25克/公顷防治效果最佳,杀虫效果达95.54%,保穗效果为97.37%,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克/公顷杀虫效果为89.61%,保穗效果为95.33%,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40%毒死蜱乳油48克/公顷或92.1%杀虫单1200克/公顷的相应防效。值得注意的是,由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化工研究所创制的顺式硝基亚甲基类新型化合物环氧虫啶,不仅对稻飞虱、蚜虫等刺吸式害虫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而且在本研究中也首次表现出对夜蛾类钻蛀性害虫大螟的卵和幼虫均具有较高活性,在田间对鳞翅目害虫可能有较好的兼治作用。 由于大螟系本地越冬害虫,具有较大的区域遗传变异性,同时其寄主作物范围广,在防治中使用单一药剂易产生抗药性。因此,研究人员建议,除防治水稻大螟以外,防治其他旱地作物如玉米、蔬菜上发生的大螟,可将推荐药剂与高效氯氰菊酯等不同作用机制的菊酯类药剂混合或交替使用,以便有效地避免区域内大螟对单一药剂产生抗药性,达到有效控制害虫的目的。 (刘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