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欢迎访问农化市场十日讯! |
|
|
|
|
|
|
|
|
外来入侵物种灾害多 | | | 外来入侵物种给入侵地往往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大敌”。我国也经受过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的破坏,真可谓是“大敌当前”,人们曾经“谈蝇色变”、“谈蚁色变”、“谈螺色变”。 斑潜蝇又称鬼画符,属于双翅目潜蝇科害虫。斑潜蝇大约1993年由巴西传入我国,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斑潜蝇的成、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受害植株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严重的造成毁苗。成虫小,体长1.3-2.3毫米,翅长1.3-2.3毫米,体淡灰黑色,足淡黄褐色,复眼酱红色。卵椭圆形,乳白色,大小为0.2-0.3×0.1-0.15毫米。幼虫蛆形,老熟幼虫体长约3毫米。幼虫有3龄:1龄较透明,近乎无色;2-3龄为鲜黄或浅橙黄色,腹末端有一对圆锥形的后气门。蛹为围蛹,椭圆形,腹面稍扁平,大小为1.7-2.3×0.5-0.75毫米,橙黄色至金黄色。 斑潜蝇在南方各省年发生一般为21~24代,无越冬现象,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吸食汁液,雌虫把卵产在部分伤孔表皮下,卵经2~5天孵化,幼虫期4~7天,末龄幼虫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蛹经7~14天羽化为成虫,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已成为包括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西瓜、冬瓜、丝瓜等22个科110多种植物的“杀手”。 红火蚁原产地是南美洲,包括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国家。该虫1930年入侵美国,目前在美国南部13个州以及波多黎各、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有分布。红火蚁是近年进入中国的入侵物种,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目前分布于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 红火蚁是一种营社会性生活昆虫,每个成熟蚁巢,约有5-50万只红火蚁。红火蚁虫体包括负责做工的工蚁、负责保卫和作战的兵蚁和负责繁殖后代的生殖蚁。生殖蚁包括蚁巢中的蚁后和长有翅膀的雌、雄蚁。一个蚁巢中包括1个或数个可以生殖的蚁后,其他所有的工蚁和兵蚁都是不能繁殖的。红火蚁与一般蚂蚁相近,但个体较大,兵蚁体长3-6mm。 红火蚁工蚁多型,体长2.4-6mm,触角10节,身体红色到棕色,柄后腹黑色。蚁巢向外突起呈丘状,直径一般小于46厘米。当蚁丘受到破坏时,入侵红火蚁将异常愤怒。其可用后腹部的尾刺进攻入侵者,一般被蛰刺后次日会有水疱出现。 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一般小型工蚁寿命在30-60天,中型工蚁寿命在60-90天,大工蚁在90-180天。后蚁寿命在2-6年左右。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22-38天。红火蚁为单或多后制群体,后蚁每天可最高产卵800枚(IUCN数据,另有论文称为1500枚),一个几只蚁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产生2000-3000枚卵。当食物充足时产卵量即可达到最大,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24万头工蚁,典型蚁巢为8万头。 红火蚁成虫食性广泛,它捕杀昆虫、蚯蚓、青蛙、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也采集植物种子。甚至可以进攻体型相对大的鸟类等的眼等要害器官。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喜食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也猎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还可取食腐肉。 据相关报道,红火蚁可取食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及57种农作物。红火蚁群体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糖分,因此工蚁常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在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红火蚁是“当之无愧”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物种”。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因其适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 福寿螺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或浮于水面,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超过35℃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生存最高临界水温为45℃,最低临界水温为5℃。福寿螺食性广,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螺类,主食浮萍、蔬菜、瓜果等,尤其喜欢吃带甜味的食物,也爱吃水中的动物腐肉。当没有更多食物时会食漂在水面的微小物质(身体倒过来用足运动沾物取食)。虽然是水生种类,但它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潜伏”度过6~8个月。一旦爆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它们又能再次活跃起来。 福寿螺食量大,咬食水稻等农作植物,可造成严重减产,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另外福寿螺的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粪便能污染水体。因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繁殖量惊人,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极易破坏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我国湖南、广西、四川、重庆等地都曾遭受福寿螺的严重危害,不断上演“人螺大战”。 为了避免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悲剧重演”,我们应该从“源头”抓起,严格把好“引种”、“检疫”关,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汪建沃)应性强,繁殖迅速,很快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最容易辨认的特征是雌螺可以在水线以上的固体物表面产下“粉红色的卵块”。贝壳外观与福寿螺相似。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