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危害水稻的螟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三种,局部地区还有褐边螟和台湾稻螟。过去的螟虫为害基本上以三化螟危害为主。但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品种更换及杂交稻的大面积种植,二化螟发生量逐年增多,为害面及水稻受害程度也逐年加重,在湖南稻区已成为螟害中的优势种群,是防治水稻螟虫中的主要对象。 杂交稻茎秆粗壮,叶色浓绿,剑叶宽阔,游离氮多,叶绿素含量高,易招致二化螟成虫的产卵危害。据调查,杂交早稻二化螟的亩虫量,一般比常规早稻多1.34-4.3倍,危害程度重16.7%-25.6%。取食杂交稻后的二化螟其体重、怀卵量均比常规稻高,对积累有效虫源有利,成为二化螟近些年来,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和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饲养观察,取食杂交稻的二化螟幼虫的虫重比取食常规稻的重7.84%-39.3%,抱卵量多9.1%-38.9%。杂交早稻遭受二化螟危害程度普遍高于常规早稻,同时在杂交早稻上危害的第一代二化螟虫表现为发生期长,陆续出现枯鞘、枯心,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二化螟食性杂、潜伏广,除在稻根,稻草中越冬外,油菜、茭白、甘蔗、稗草、李氏禾、马鞭草、野艾中都有幼虫越冬,加之寄主的营养条件不同,幼虫壮、瘦不一,发育就有慢有快,羽化也有先有后,更给防治工作造成复杂的情况。 二化螟危害早稻特别是杂交早稻,它的第一代幼虫盛发期,正是早稻的分蘖期,如忽视防治不仅会造成早稻出现枯心团,影响早稻的分蘖和生长,而且由于基数大,虫源田多,容易招致第二代二化螟虫大发生,而二代幼虫盛发期与杂交早稻的抽穗期相吻合,易造成杂交早稻大面积白穗,这已在不少地方出现过这种导致减产的局面,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造成的损失已是无法挽回,应谨防其危害。 防治杂交早稻二化螟,应讲究防治策略,抓好以下三点:1。落实“狠治1代,挑治2代,巧治3代”的策略。狠抓1代争主动,1代二化螟的第一个发生高峰的虫量,主要来源于稻田禾蔸的越冬虫量,虫量占全代总虫量的70%以上,因此要及早处量好稻田的禾蔸,以消灭有效虫源。在抓好杂交早稻田防治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中稻田和三熟制早稻的秧田。挑治2代主要是注意迟熟早稻田、晚稻秧田及早插一季晚稻田、中稻田和三熟制早稻的秧田。挑治2代主要是注意迟熟早稻田、晚稻秧田及早插一季晚稻田、中稻田和夏季制种田。巧治3代,主要是连作晚稻田和一季晚稻田。2。抓住火候用药防治。检查禾苗,当1代二化螟平均枯鞘率达5%-10%的田,2代二化螟虫伤株率达1%的田,要立即进行药剂防治,把它控制在3龄大危害之前。杂交晚稻在6月中下旬播种,易招至2代二化螟产卵危害;迟发的2代二化螟易直接到早插晚稻和一季晚稻田危害,因此,在抓好发交早稻二化螟防治的基础上,应特别注意杂交晚稻秧田,早插晚稻田和一季晚稻田2代二化螟的药剂防治。另外,在进行田间管理时,一旦发现杂交早稻叶片上的二化螟卵块时,要及时摘除,二化螟在杂交早稻上卵块的分布有规律可循,一般从第4叶鞘开始,二化螟卵被产于叶片正面距叶尖4厘米左右处,其分布第1片叶多于第2片叶,第2片叶多于第3片叶,依次递增。分蘖期后,卵大部分被产于叶鞘上,少数分布在叶片反面。叶鞘和叶片上的卵块分别距田中水面13厘米和30厘米左右。掌握这些规律,可以在稻田准确找到卵块,予以摘除,以减少有效虫源。发现枯心、枯鞘和枯穗的被害植株,应及时拔除集中销毁,不仅可减少田间的虫量,而且可以防止其转株造成新的危害。3。注意用药方法。二化螟是蛀茎的害虫,一般分布在水稻植株的中、下层,因叶面层次多,遮盖厚,按一般方法喷施农药,特别是低容量喷雾,往往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选用防治杂交早稻二化螟的农药时,最好选用具备内吸传导、触杀和胃毒作用的药剂。如25%杀虫双200克,或50%杀螟松100克,对水60公斤喷雾,或用5%杀虫双大粒剂1-2公斤加湿润土40公斤撒施(以上药剂任选一种)。防治枯鞘、枯心宜采用粗点喷雾或撒毒土,防治白穗和虫伤株宜采用泼浇(加水300公斤)或粗水喷雾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