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早稻由南往北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中稻和单季稻大多处于移栽至返青期。据各地调查监测,由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已在部分稻区开始发生。 一、当前发生情况 (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目前在华南、江南部分早稻区累计发生面积73万亩。其中,湖南省见病县点最多、面积最大,目前已有湘中、湘南和湘西地区42个县市发病。全省一般病丛率为0.5%~8.9%,加权平均6.2%;一般病株率为0.2%~2.1%,加权平均1.5%。福建省周宁县6月15日调查,发现两优816、天优3301等品种的个别田块发病较重,病丛率一般2%~11%,严重田块达55%以上,需要翻犁重插;蕉城、福安、德化等县调查,明显发病面积分别为550亩、10亩和10亩。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等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已在局部开始发生,个别田块病丛率较高。 (二)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 江苏苏南局部早播秧田零星出现条纹叶枯病病株,全省发生面积0.1万亩。如金坛早播的水育秧田病株率1.6%。浙江嘉兴条纹叶枯病已开始发病,但病情较轻、发病面积较小。各地秧田及大田尚未查见黑条矮缩病病株。 二、下阶段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当前田间病害发生情况、传毒介体发生基数和带毒情况及水稻生育期等综合分析,预计下阶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和江南早稻区发生症状进一步显现,大部地区病情较轻,成灾面积较小。中、晚稻病害将加重发生,江南、华南和西南中稻区重发风险较大;长江中下游、江淮稻区发病范围进一步扩大。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重于去年,接近常年,其中,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和安徽中东部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偏轻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苏北部稻区偏重流行,江苏南部、上海、安徽中东部和浙江南部中等流行。 三、主要预测依据 (一)传毒介体发生和带毒率情况 今年上半年越南中北部等我国境外虫源地水稻生育期普遍推迟15天以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发生期偏晚,发生量较低。据5月中旬我中心组团赴越考察得知,越南北部稻区田间稻飞虱(成若虫)虫口密度较低,一般每平方米不足1头,大大低于防治指标,仅为较重发生年份虫量的5%~10%。测报灯监测一般每晚单灯1-2头,成虫峰次不多,虫量不高。考察团在多块田间调查基本未发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我国华南、江南早稻今年迁飞性害虫总体迁入晚、峰次少、虫量低。据有关科研机构检测,白背飞虱带毒率一般都在2%以下。总体来讲,今年上半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源、虫源地传毒介体发生较轻,毒源压力较轻,对后期病害暴发流行的压力减小。 江淮稻区今年灰飞虱发生比较严重,江苏省6月21日前后调查,大多地区虫量高于前两年同期,列2004年以来第3位。秧田系统田亩虫量大多在2万~50万头,里下河、沿海及淮北局部虫量超过200万头,东海1890万头,为近年来最高;秧田和大田普查,虫量都比较高。安徽省早稻田百丛虫量一般为375~800头,高的为1200~4023头;单季稻一般50~350头,高的1000头以上。浙江嘉兴6月20日调查,灰飞虱平均百丛虫量17.8头;台州温岭6月15日和20日田间平均百丛虫量分别为125.8头和61.7头。各地检测结果表明,灰飞虱带毒率(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较低。总体毒源水平接近常年。 (二)传毒介体发生与水稻易感生育期吻合情况 据各地调查统计,当前正值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大部单季稻和江南、华南、西南大部中稻秧苗期至分蘖期,属极易感病的敏感生育期。随着越南中北部等我国境外虫源地早稻的成熟收获和我国华南沿海早稻的陆续老熟,以及雨季的来临,境外和我国华南稻区早稻上发生的白背飞虱将集中迁入江南和长江流域稻区继续危害,而江淮稻区的灰飞虱也正处于迁入和二代若虫发生高峰。两种传毒介体昆虫的迁入高峰期与水稻感病生育期高度吻合,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风险加大。 (三)水稻主栽品种抗病性状况 据各地调查,由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近两年才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病害,我国大部稻区当前主栽的水稻品种均对其没有抗性,一旦有带毒介体迁入且与其感病生育期吻合,极易造成病害流行。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淮稻区流行多年,生产上已有一定面积的抗病品种,对病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江苏、安徽、浙江高感品种面积仍占15%~20%,上海高达80%,局部地区病害流行成灾的风险依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