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和2008年是福建三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平凡的两年--2007年,福建三农度过2000年“死鱼事件”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局势,首次扭亏为赢,公司利润总额9360.26万元、净利润2434万元;2008年借草甘膦行业行情大涨之机,合理调度资源,实现赢利2.8306亿元。企业通过不断努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2007年,福建三农认真贯彻“夯实基础、着眼将来、盘活整体、突破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工作重点落实在“抓项目、上规模、降成本、增效益”上,着力提高企业的行业地位和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公司走出了自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亏损的困局,扭亏为盈,产值、销售收入上新台阶,双双突破五亿元大关,创造了较好的业绩。
2008年,福建三农实现了“十一五”发展战略分两步走第一步中的“实现主营产品草甘膦产能翻番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二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完成产值81693.51万元,销售收入71369.12万元,出口创汇5236万美元,同比增长59.19%、40.81%、82.63 %。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企业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绩,更是难能可贵,企业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农药原药生产百强企业”。
一个企业的核心进子竞争力之一是先进的生产技术水平。福建三农共实施了三期草甘膦技改挖潜扩建,全部采用DCS集散自控技术。企业还引进了5000吨二甲酯连续生产新技术(含自控),成为同行业第二家使用该项新技术的草甘膦生产企业。企业自控化生产普及率达55%以上,产业技术升级成效显著,自控化应用进入同行先进行列。
同时,他们采用了TA2(钛合金)材质的高效蒸发加热器,解决了草甘膦产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引进三氯化磷规模生产新技术,放大三氯化磷单组能力,解决规模降耗问题。
一个品质优良的企业,其内涵包括企业在面对市场、社会时,本身所包含的承诺和保证,即企业信誉、质量信誉、市场信用及企业的实力和行业地位。福建三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是上市公司品牌形象逐步恢复。“上市公司”是一个企业在行业中的金卡,本身包含着一个企业优质的赢利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支付能力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原大股东违规行为,该公司从2004到2006年连续三年亏损,面临“退市”危机和股票暂停上市的困境,企业信誉产生危机。2006年该公司实施“十一五”战略,提出了“企业扭亏,重组保牌”工作目标。2007年、2008年企业经济实现高速发展,连续两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重组和股票的复牌工作奠定了基础,成功引进“福建泰禾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方,打开了企业重组之门。
二是坚持实施创“名牌产品”战略。企业拥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是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企业的“白菜牌”、“福农”牌系列农药和“闽化”
牌系列化工产品,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全部采用国际标准、国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白菜牌”草甘膦系列产品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白菜牌”商标多次通过“福建省著名商标”复评。这些过得硬、打得响的优质产品,成为公司开拓国内、国外市场的“通行证”,也使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公司被评为“2007年福建省用户满意企业”和“2007年福建省用户满意产品”。
三是销售品牌建设上新水平。2002年,公司在全国8个主要省份设经营部,使产品覆盖14个省份,扩大产品在全国市场影响的基础上,开始在省内推广连锁经营模式。经过几年的经营,在省内以福州、漳州、龙岩、三明为依托,建立起了16个覆盖全省的连锁经营店,在省内建立起模式、标识统一,便捷、高效的物流送配体系,减少销售中间环节,让利用户,使企业在省内的销售进入品牌销售。
福建三农 “十一五”战略提出“一个中心,两个着力点”的产品结构调整方针:一个中心,即做大做强草甘膦,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两个着力点,即结合企业搬迁,合理调整农药、精细化工产品在企业经济生活中的比重,扶持一个亿元产品项目――医药中间体产品系列,开发一个新的亿元产值精细化工产品。具体实施中,企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强(草甘膦)养弱(新亿元产品/新开发项目),培育市场,浙进推进”的工作方针,经过努力,一个合理的产品结构框架已初步成形:
一是加快了医药中间体的开发与生产,使医药中间体品种达8个,初步形成了一个产品群。2008年医中体系列产品完成产值2100万元,较2006年的600万,增加了三倍多。同时开发了一个新市场--韩国市场。
二是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项目开发。根据调研、储备、开发三步走的新亿元产值精细化工产品开发思路,背靠企业自有资源延伸产业链,对氯甲烷下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考查,在对氯甲烷生产甲基纤维素(M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HPMC) 、二氯甲烷及三氯甲烷进行可行性调研后,确定了结合企业搬迁,配套5000吨/年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生产线项目。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草甘膦行业受到严重的冲击,产品出口受阻,产品价格深幅下跌,企业生产成本出现倒挂。受前两年国内草甘膦生产企业盲目扩产影响,市场严重饱和,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来消化过剩的产能。但困难与机遇并存:一是国家己开始逐步规范行业管理,抬高环保门槛,那些无证生产、无治理能力的企业将逐步被市场淘汰。二是在当前低价竞争的阶段,一些不具备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销售优势的中小企业将面临难以生存的困境,而退出草甘膦生产领域。三是草甘膦在国际市场的无可替代性,其作为国际市场需求最大的农药产品地位在可预见的十几年里不会改变。通过这一轮过剩产能的淘汰,市场会逐步恢复正常,迎来下一个黄金机遇期。
福建三农具备氯碱配套的优势,产品技术成熟、工艺先进,销售渠道顺畅。在草甘膦行业调整中,他们将化困难为机遇,眼睛向内,夯实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做精主营”,积极推进草甘膦副产品的开发和延伸,结合企业搬迁深入开展产品结构调整,强化管理,通过“双增双节”降低生产成本,为渡过难关迎接发展打好基础。
(晓 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