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单位: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承担单位:湖北省农药检定管理所
试验地点:广水市蔡河镇中心村
1 试验目的
登记性试验。了解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为该产品的登记提供审批依据。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防治对象:水稻稻瘟病(Piricularia oryzae)(穗瘟)
试验作物:水稻(杂交中稻),品种:广两优香66。
2.2 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
试验地选在广水市蔡河镇中心村水稻田进行,面积3亩。试验地位于广水市北部大畈水稻种植区,是稻瘟病老疫区,历年发病较重。试验田畈田,前茬小麦,水稻土,肥力均匀,水源条件好,前期叶稻瘟零星可见。5月7日播种,软盘育秧,6月1日机插,亩插密度1.3万蔸。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
3.1.1 试验药剂
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3.1.2 对照药剂
250克/升苯醚甲环唑乳油(市售)
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市售)
20%三环唑WP(市售)
3.1.3 药剂用量和处理编号
表1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处理编号
|
药剂名称
|
施药剂量
|
有效成分量
|
制剂量或稀释倍数(克/亩)
|
(毫克/千克或克/公顷)
|
A
|
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
10
|
72
|
B
|
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
20
|
144
|
C
|
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
30
|
216
|
D
|
250克/升苯醚甲环唑乳油
|
30
|
112.5
|
E
|
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
|
70
|
262.5
|
F
|
20%三环唑WP
|
100
|
300
|
G
|
清水对照
|
|
|
3.2 小区安排
3.2.1 小区排列
随机区组排列
C
|
D
|
A
|
G
|
E
|
B
|
F
|
E
|
B
|
F
|
A
|
G
|
D
|
C
|
B
|
C
|
E
|
D
|
A
|
F
|
G
|
G
|
A
|
C
|
F
|
B
|
E
|
D
|
3.2.2 小区面积和重复
小区面积:20m2,小区间及试验田四周设保护行。
重复次数:4次重复,设7个处理,共计28个小区。
3.3 施药方法
3.3.1 使用方法
按每亩用药量折算小区用药量对水喷雾。A、B、C、D、E、F各小区用药量分别为0.30g、0.60g、0.90g、0.91ml、2.10ml、3.00g,用水量均为1500ml。
3.3.2 施药器械
手动喷雾器:HD400型,工作压力0.2~0.4MPa,喷口孔径1mm。
3.3.3 施药时间和次数
2015年8月16日水稻破口期,进行第1次药液茎叶喷雾处理;8月23日水稻齐穗期,进行第2次药液茎叶喷雾处理。
3.3.4 使用容量
亩对水50kg(750升/公顷)喷雾。
3.3.5 防治其它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试验期间未用其他任何药剂。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 气象及土壤资料
4.1.1 气象资料
8月16日第一次施药,晴天,最高气温33.2℃,最低气温23.1℃,平均气温27.8℃,相对湿度74%,日照时数9.4,风速1.1m/s。
8月23日第二次施药,晴天,最高气温33.6℃,最低气温21.9℃,平均气温27.4℃,相对湿度66%,日照时数9.6.风速1.6m/s。
4.1.2 土壤资料
水稻土,pH值6.7,土壤有机质含量1.8%,肥力均匀,前茬小麦。移栽时亩施40%复合肥40kg,返青后追施尿素6kg,预计作物产量550kg/亩。
4.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4.2.1 调查时间和次数
末次施药后14天(9月6日)病情基本稳定后进行1次性防效调查。
4.2.2 调查方法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方法,每点调查50穗。
稻瘟病(穗瘟)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6%~20%(三分之一左右枝梗发病);
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
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瘪谷);
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4.2.3 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 ×100
调查总叶数×9
防治效果%=CK1病情指数-pt1病情指数 ×100
CK1病情指数
注:CK1对照区喷药后 pt1处理区喷药后
4.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药后1、3、7、14天观察没有发现药害,也未见有其他明显影响。
4.4 对其它生物影响
4.4.1 对其它病虫害的影响
目测观察未发现对其他病虫害有何影响。
4.4.2 对其它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试验期间未发现对鱼虾和野生生物有明显影响。
5 结果与分析
表2 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瘟病试验结果(第2次药后14天)
处理
|
平均病指
|
平均防效(%)
|
差异显著性
|
5%
|
1%
|
A
|
3.23
|
62.10
|
cd
|
BC
|
B
|
2.60
|
69.41
|
ab
|
AB
|
C
|
2.17
|
74.56
|
a
|
A
|
D
|
3.61
|
57.82
|
d
|
C
|
E
|
2.68
|
68.88
|
ab
|
AB
|
F
|
2.71
|
67.94
|
bc
|
AB
|
试验结果:
第2次施药后14天防效:试验药剂A、B、C各处理防效分别为62.11%、69.41%、74.56%,对照药剂D、E、F处理防效分别为57.82%、68.88%、67.49%。处理D与处理C、B、E、F,处理A与处理C之间达极显著差异;处理A与处理B、E、F之间,处理F与处理C间存在显著差异;处理C、B、E间,B、E、F之间,处理A、D间没有显著差异。
药剂评价:
试验药剂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瘟病在试验剂量范围(有效成分144~216克/公顷)防治效果达70%左右,防治效果较好,与对照药剂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相当,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技术要点:
建议试验药剂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瘟病在发病初期时用药2次,间隔7-10天,每次亩用量20~30克(有效成分144~216克/公顷)对水45~60L喷雾。防治穗颈瘟,在破口期施第一次药,间隔7-10天,到齐穗期施第二次药,药液重点喷施中上部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