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将野生植物的某个单一基因移转至易染病的农作物,能让农作物更有效地对抗细菌造成的疾病感染。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让植物的病虫害抵抗力在不同植物之间转移的方法可为植物提供更广泛的保护,让它们更好地战胜病虫害。
英国圣斯伯利实验室的西里尔·基普斐领导的团队在《自然·生物科技》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植物抗病性研究通常强调物种中的单个基因,希望依靠单个基因战胜一系列病菌,但是,对于田间农作物而言,一旦害虫找到“打败”植物的方法,抗病性通常会土崩瓦解。因此基普斐的研究团队关注点放在一种被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RR)的免疫接受基因上。科学家早在15年前就发现了这些受体,并且知道它们能够侦测出相当多的细菌所必需的蛋白质,但是,由于该基因并不存在于土豆和西红柿等农作物中,科学家一直无法确定这种防御技术是否适用于所有植物。为此,研究人员将一种野生甘蓝类植物的模式识别受体植入到了西红柿和其他植物中,结果发现,这种方法“大幅提高”了植物对许多细菌包括青枯病的抵抗力。
基普斐表示,抗病性得到加强在于抗病性来自于不同的植物,病原体没有机会适应,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科学家能够在不同植物之间“传递”这种抗病性,而传统的育种方法无法做到这一点。
细菌每年造成大量农作物损失,农民们通常以施加化学肥料来对付,这种方式不仅费用不菲,也可能破坏土壤生态多样性。如果这项研究成果被广泛推广,将有助于减少农作物虫害,避免因为使用杀虫剂而造成的环境、健康和经济损失。(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