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粗放型向制约型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目标。但从目前来看,我们面临一些问题,使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显得更加急迫起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的农民从农村涌向城市。农村出现了老龄化状况,与此相伴的是农业的兼业化、村庄的空心化。这要求我们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有哪些是制约因素?我认为瓶颈是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通俗讲就是种地不赚钱。我们在河南调研时发现,农民种植一亩小麦收入为150多元,按照户均5亩来算,每户种植小麦不足1000元。而农民工出来打工一个月就可以赚到1000元左右。所以从比较利益的趋势,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会选择出来务工。另外从西南大旱我们也可以看到,农业不仅面临市场风险,还面临自然风险,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是一种共识,关键是怎么解决它。中央政府提出统筹城乡,对农业农村进行大规模的扶持,有大量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从地方政府来说,有的地方提出来要农业的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并举来解决农村的问题。今天,我想从解决农业比较效益的角度,比如说从土地的规模、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的成本、从农业人口的数量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提出一个观点叫增量补贴法,什么叫增量补贴呢?增量补贴用于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近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说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收入补贴,还有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消费补贴政策。我认为应从收入补贴、消费补贴转向规模补贴。因为大多农户的规模是7亩地,这在国际上是没有竞争力的。增量补贴就是对流入土地的主体,包括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包括它的农户企业、种养大户,当他新流入土地的时候就给他补贴。这种做法有几大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把这种补贴切实补给了种粮的农民,而非农业承包地的所有者,第二个效果通过这种补贴使得农户的规模扩大,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个增量补贴可以改变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适度发展生物质产业。农产品的价格已经市场化,怎么从市场角度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很重要。虽然国外来看能源价格的提升,生物质产业在蓬勃的发展,但是中国由于考虑到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中国对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采取了限制措施。我想中国可以适度的发展生物质产业,以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通过需求大于供给拉动价格的上升。我们有1万亿斤的粮食,如果价格一斤涨1毛钱就是1000亿,相当可观。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双重户籍制度。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一号文件中提出的,要给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解决户籍,要使得这些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享有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这里的问题是,给这些农民工城市户籍,那他们的农村户口怎么办呢?是不是取消呢?我再提一个观点,进城农民取得城市户籍的同时保留农村户籍,也就是保留农村户籍所带来的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权。这有几个方面的好处,第一个鼓励农民走出农村,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创造条件。第二这种双重户籍制度可以解决农业人口流动给社会造成不稳定的因素。 以上三点建议都是从利益出发,以利益作为一个导向,使农民感觉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有利可图,进而从物质资源的投入转向科技的投入和管理投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施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