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因病去世,享年93岁。于敏出身寒门,18岁考取北大,35岁开始研制氢弹,隐姓埋名28载,但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的贡献。1999年,73岁的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89岁的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92岁的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在100位获得者名单中排名第一。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说:“于敏是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我国科学家陈能宽称赞他:“敬业奉献、风高范远。”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于敏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61年,正当他的研究即将取得重大成果时,有一天,钱三强找他谈话:“所里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咱们一定要把氢弹研制出来。”这意味着他将放弃持续10年、已取得很大成绩的原子核研究,在一个基本不了解的领域重新开始研究。于敏的第一反应是不解,因为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但是想到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这种民族情感成了他的精神动力。片刻思考之后,于敏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说:“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我坚决服从分配!”从此,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在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路,特别是于敏即将在原子核研究上取得非同凡响的成果,而此时领导要求他转行,这就意味着要放弃已有成绩,对他个人而言是一种损失。但他能够以国家为重,以“不能有另一种选择”的责任担当,毫不犹豫地服从分配,隐姓埋名转向氢弹研究。这种牺牲自我、勇于奉献的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学。
要有废寝忘食不惜命的精神
于敏未曾留过学,面对远比原子弹复杂的氢弹,他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而且当时设备简陋短缺,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不过,穷人有穷办法,于敏带领科研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他对大家说:“要有废寝忘食不惜命的精神。”他们不怕手工计算的繁复,不厌其烦、夜以继日地计算。4年中,于敏等人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形成了从原理到结构基本完整的中国氢弹理论设计方案。后来,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由于连年操劳过度,他曾三次在工作现场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取得成功,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知识不足、经验缺乏、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于敏不等不靠不要,白手起家,坚忍不拔,发扬“白加黑”的忘我拼命精神,1,000多个日夜中,数不清的数据分析,熬不完的夜,稿纸堆得比桌高,终于突破了氢弹原理,创造了试爆一次成功的奇迹。于敏当之无愧地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代表人物。
用艺术情操来排解压力
于敏当年面临的艰难和压力,你可能无法想象,这种“难”不仅在于需要对至亲之人高度保密,与家人长期分开,更难在其本身的工作内容。那么,于敏是如何排解压力的呢?他在科研之余,喜欢文学,爱读古诗词,培养了很高的艺术情操。这成为他缓解工作紧张和疲劳、减压和释放情绪的利器。在一次试验现场的讨论会上,由于问题复杂,又无法在实验室分别验证,试验成败无法预料,为疏解精神上的紧张与压力,于敏忽然背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慷慨激昂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戈壁滩上,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和情操,于敏没有被任何困难和压力所吓倒,一直顽强地工作。
正确排解工作压力,是每个职场人的必修课。于敏的工作强度、劳累程度、紧张感和压力感,都不可谓不大,但他却能不急不躁,脱口背诵名人诗句,表现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旷达和轻松,既是以言明志,也深深地激励和感染了一起攻坚克难的同事们。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要有所寄托,而艺术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志存高远,工作有趣。这真可谓解压高招!
氢弹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于敏一生的座右铭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经常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无名英雄”,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氢弹成功后,科学家朱光亚说:“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人们纷纷把“氢弹之父”的称号送给于敏时,他直言这种称呼不科学:“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有功不居功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最能让人礼敬。于敏一生谦逊,深藏功与名,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利害所移,强调团队力量胜于个人,个人功劳与荣耀归于团队,所以他能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这种追求无我的胸怀和情怀,怎能不让人钦佩?斯人已逝,当我们今天再次提起于敏这个名字时,他成了一个永垂不朽的丰碑!
“有他,谁敢动中国!”这是普通民众对于敏最忠实的评价与态度!于敏让中国拥有了足以令世界敬畏的力量,他为了国家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默默耕耘、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职场中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