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废人,器无废器。如果你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拿着刀坐在门口看门儿,贼一来他就跑了,可你不能说他不是人才,没准儿让他去写文章他就能成个作家。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人人都是人才。
把握人性需要特殊的时间和特殊的地点,尽管现在「人力资源」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但是由于实践出真知,大部分理论都是通过实践而得的。
用人先要学会品人,品人无非是从对钱、对色的态度来品。在看一个人时,「我看」「你看」和「他看」所看到的都不一样,描绘出来的也都不一样,有的人能画皮,但不能画骨,能画骨却不能画魂儿。你要把人品完,从骨到魂儿都能说清楚,才能基本看清这个人。
我们一直看重素质,但不到关键的时候是很难看出一个人究竟有没有素质的。比如我们突然需要接待一个外国人,一般人会认为只有英文好的人才可以跟外国人沟通,但是有的人虽然英文不好,却也能使外国友人感到宾至如归,其中的差距就体现在素质上。
而一个人会不会贪污,愿不愿意跟别人做黑箱交易,可以从小事品出来。比如让你去买东西,扔给你一沓钱,你以为我没数过,其实我对金额非常清楚,就想看你回来怎么报账。
我见过各种各样的报账方法,大体可以归结为三种。第一种人会大咧咧地把发票一堆,说明此人比较鲁莽、比较糙,他一定不贪污,但会把事搞乱;第二种人会把票贴得很整齐,事无巨细地向你报告一切,把事情说得严丝合缝,后来我发现凡是这么认真解释的人都有作假之嫌;第三种人把发票贴得马马虎虎,只大概地解释一下,可能有点误差,但这种人反而是最正常的。
如果我们真要看清身边的每一个人,找到他们各自适合的地方,需要消耗太多精力。一个管理者的精力有限,能直接管理10个、20个就很了不起了,绝大部分员工需要用制度管。
靠制度来管理都是「他律」,而有理想、有精神约束的人都是自律的。老子讲,最高明的是神来管,其次是君主管,最差是暴君管,成本是依次递增的。因为一个教徒就算没有指令也会严格要求自己,无需考核的束缚,在哪儿都是一样。
一家公司也要依照宗教建立自己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会使员工时时刻刻保持自律,把「自律」放在「他律」的前面。
如果制度不起作用,就要用文化来管,但不同的文化也会产生冲突。比如我遇到一个生人,我是佛教徒,他也是佛教徒,两人的行为立即就协调了,成本也就降低了;但如果我碰到的是异教徒,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导致行为方式都随之变化,管理的成本又立即上升了。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本质」事实上仅仅是诸多现象中的一种。所以关键并不在于「透过」,而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冯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