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随着大批化工企业出城进园、“退二进三”的产业迁移,其退出原址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了开发商觊觎的热土。然而,经过几十年化工生产的污染累积,有些地块早已变成了“毒土”,不经过治理修复,绝不能用于住宅、商用、公用事业开发。这不仅打破了一个个土地开发商的淘金梦,也使得许多位置优越的地块空置于各地国土储备中心,上市不得,弃之不能。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各地都遭遇着这种化工厂原址撂荒闲置的尴尬。在寸土寸金的江南名城苏州,总面积达三四十公顷的苏州化工厂原址,已经成为杂草乐园达两年之久;青岛红星化工厂搬迁后,原址虽经五六年的治理修复,但至今仍不能使用;同样在去年底实现全面停产搬迁的南通姚港化工区,城市的运营者也在苦苦寻求遗留污染的治理之策。据笔者调查了解,“毒土地”大多数是被一些甲胺磷、氯化苯、磷、铬、铅等所污染,如果近距离接触,对人体的危害相当大。
宝贵的土地资源决不能长期撂荒,这就带来复杂而艰巨的治理修复难题。须知,毒土壤不同于废水、废气,治理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往往要花费巨资。据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积德介绍,为降解和消除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当今发达国家主要采取移位修复和原位修复,常用的几种方法有:换土,即把毒土壤取走,使用干净土壤
回填,另外再对毒土壤治理处置;灌水,通过灌水把土壤中有毒物质稀释到地下,再在周边打井,让“毒水”渗入井内,然后回抽处理;烘干,把毒土壤挖出烘干处理,消除有害物质,然后回填;中和,用石灰等物质对毒土壤进行化学中和消毒处理。杨积德副所长表示,像上述苏州化工厂的原址土壤修复,不论采用哪种方案,治理费用都可能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
毋庸讳言,这都是化工污染惹的祸!我们应当承认,早些年,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薄弱的,对化工污染的认识是肤浅的,于是才酿成了现在“先污染后治理”这杯苦酒。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时至今日许多化工企业在明明知道了污染物的危害性之后,却仍置公益公理于不顾,使出百般手段,偷排偷放,继续制造“毒土地”!有些企业的环保设施成了哄人的摆设;有些无良化工企业趁夜黑风高之时,将大量污染物偷埋田间地头;还有些企业对污染麻木不仁,任凭污染物向脚下的土地跑冒滴漏……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化工企业要担起社会责任,不能让“毒土地”再扩大了!
张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