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即将在2010年1月如期建成,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商界人士21日聚首南宁,研讨如何学习和借鉴国际合作经济组织已有经验,务实推进区域内交流合作,特别是分享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即将呈现的农资市场的巨大商机。
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突显的大背景下,作为粮食中的“粮食”,农资市场的供应和和保障特别引人关注。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将会形成一个拥有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其中巨大的农资市场潜力为工商界人士所看好。
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常务副会长刘小凤介绍,中国与多数东盟国家一样,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对农机、农药、化肥等农资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资市场非常活跃,中国化肥已经在东盟国家打开市场,中国企业也与老挝等国家合作,共同开发当地丰富的钾盐资源。
近年来,柬埔寨、越南等国家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化肥、农用机械、农药原材料等产品。来自中国江浙的农药、喷雾器、薄膜、柴油机,广东、广西的拖拉机、尿素、农药等,在东盟不少国家也有着很好的销路。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副会长郭雁民以越南市场为例介绍说,越南农药生产的原料及各类活性物质的80%依靠进口,钾肥和磷酸二氨全部依赖进口,尿素每年需进口约100万吨,这些主要从中国进口。
近年来,中国化肥工业稳步发展,产量逐年增加,化肥自给率迅速提高。2008年化肥产量达到5867万吨。伴随农业的发展,中国的农资需求也日益旺盛,每年均进口大量化肥、农药、柴油、煤炭、种子。据海关统计,2009年1季度,我国累计进口农药1.6万吨,价值1.1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1% 和22.1%,东盟、欧盟和美国为主要进口市场。
合作经济组织在农资市场的供应保障作用越来越突出。越南合作社联盟计划促进部部长阮文年介绍,截至2009年6月,越南共有8600多个农业合作社组织,其中46.2%的农业合作社从事农肥、农药等物资供应业务。中国供销社系统作用更为明显,仅今年前8个月就销售化肥6860多万吨。
郭雁民分析,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区域内农资将在将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短缺或结构性短缺局面,农资进出口手续变得简单,随着很多农资产品的进出口关税将大幅削减,最终降为零,预计将形成一个迅速增长的新兴农资大市场。
(张周来 ,吴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