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保障化肥生产供应、促进化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六条政策措施,也就是所谓的“国六条”。国六条的内容如下:
(一)积极调整结构。
(二)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
(三)完善农资综合直补调整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
(四)推进化肥流通体制改革。
(五)加强进出口调节,完善化肥储备调控。
(六)引导农民科学施肥。
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针对“国六条”已经逐条出“招”。有的“招”已经很细化,而有些“招”还有待进一步“拆解”。
第一招 调整结构
2009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已经提出了国家对化肥行业结构调整的当前任务:采用洁净煤气化和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对现有氮肥生产企业进行原料和动力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煤多元化,降低成本;在能源产地适当建设大型氮肥生产装置,替代落后产能。优化磷肥资源配置,推广硫和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等技术,继续建设好云南、贵州、湖北三大磷肥基地。加大国内外钾矿资源勘探开发,科学规划青海、新疆钾肥基地发展,加强钾矿共生、伴生资源开发利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如何完成《纲要》提出的结构调整任务,相关部门并没有出台“细招”。也许“细招”将出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参与制定的制定《化肥工业发展规划》中(如果发布的话)。但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招”很难做到细化、具体,也许此招不会再单独“拆解”,只会散落在抑制过剩产能等方面的文件中。
第二招 价格市场化
2009年1月2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268号),标志着中国放开化肥价格管制(除大贸方式进口的钾肥外)。该《通知》取消化肥价格限制政策的同时,暂时保留现行电、气、运、税优惠政策,并提出鼓励进口、控制出口、完善淡季商业储备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调整机制等配套措施。
此招已经很细化、具体。国家发改委2月6日发布的《关于完善钾肥价格管理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368号)又明确了对唯一没有放开价格管制的大贸进口钾肥价格管理的措施。
第三招 完善农资直补
2009年8月19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财建[2009]492号),明确了“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调整原则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实施意见》自2009年度开始实施。早在2009年2月6月,财政部就预拨了716亿元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今后要2009年基础上逐年增加额度。
此招已经很细化,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再有新文件出台。
第四招 放开流通限制
2009年8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9]31号),取消了化肥经营的“身份”限制政策,全面放开国内化肥流通。
此招是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兑现,也是化肥专营制度的“终结者”。
第五招 进出口调节和淡储
金融危机冲击到中国的化肥行业后,国家在化肥及原料进出口方面的政策明显从“鼓励进口、控制出口”转向“进出口调节”。为了缓解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2009年7月1日起进一步调低部分化肥及原料的出口关税。进口方面,进口主要化肥品种仍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执行1%进口关税。另外,为了稳定国内硫磺和硫酸价格,6月1日起恢复征收硫磺进口环节增值税。
此招确实算是细招,“进出口调节”的原则基本确立。
第六招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农业部于2009年3月12日印发了《2009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确立了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目标任务:扩大实施范围,拓展覆盖作物,突出重点对象,强化示范带动,深化工作内容。
此招源于2004年湖北一个叫曾祥华的农民与总理的一次“邂逅”。这么多年了,国家在测土配方施肥方面的专项资金逐年增加,全国土肥系统也感觉到了政策的“温暖”。
化肥国六条,条条已出招。中国化肥产业的市场化的仍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