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西安组织召开全国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座谈会,针对我国不同小麦产区秋冬季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本着关口前移的指导思想,提早对今年秋冬季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会议总结了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工作经验对甘肃等省治理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给予充分肯定。2005年发布了《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并安排病虫害防治经费重点支持甘肃、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省开展小麦条锈病源头综合治理试点。各地采取作物结构调整、退麦改种和抗病品种混播等模式,稳步推进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调控技术,逐步减少越夏菌源区小麦种植面积。采取防除自生麦苗、秋播拌种和秋苗防治等技术措施,有效降低菌源基数并推迟和减轻发病。甘肃省目前已退麦改种减少高海拔地区小麦播种面积近50万亩,改种的作物有花椒、茶叶、蔬菜、果树、中药材等,不仅减少了越夏菌源区面积,还为当地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今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共发生589万亩,实现了发病面积连续4年逐年减少。
会议就做好秋冬种工作、确保明年夏粮稳定增产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并就做好秋季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是明确目标任务。以华北、黄淮、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小麦主产区为重点区域,实施秋冬季病虫预防和控制面积3亿亩,其中秋播包衣或药剂拌种2.5亿亩,秋苗病虫害防治5000万亩,主要病虫害的预防处置率达到8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二是细化防控措施。秋播时采用对路杀菌剂拌种或包衣,预防黑穗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线虫、全蚀病以及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因地制宜选择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综合防治小麦病病害和地下虫。小麦出苗后,要加强田间监测,对发生程度超过防治指标的蚜虫、麦蜘蛛、灰飞虱、蝗虫等病虫害,及时喷洒对路农药防治。此外,还要注意做好恶性杂草和农田鼠害的防控工作。继续加大小麦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力度,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提高防治水平。三是大力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要鼓励和支持发展多元化的植保专业防治队伍,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强化管理、做好服务积极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切实提高小麦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扩大覆盖面,确保小麦安全生产。四是做好各项物资准备。充分发挥重大病虫害防治补贴、良种补贴资金作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拌种补贴试点工作,努力提高小麦秋播包衣和拌种比率。深化技术服务,指导各地做好农药、药械等物资调运和储备,确保充足供应。五是加强调度和督导。对秋播包衣和拌种及秋季病虫害防治实行周报和月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工作进度。在关键农时季节农业部将派工作组分赴小麦主产区开展督导检查。
会议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务必做好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为明年小麦丰收奠定良好基础。 (来源:农业部种植业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