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隋鹏飞表示,目前我国实施“农药零增长”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农业部将启动相关课题研究,探寻农药减量合理模式与路径,科学绘制我国农药减量路线图。
隋鹏飞指出,随着绿色防控理念不断深入,统防统治技术体系初步构建,药械装备水平逐步提高,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生物防控技术加快应用以及环保型、缓释型和低用量农药产品快速增长,可以说,实施“农药零增长”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实施“农药零增长”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际通行做法,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推进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模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农药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变化为传统的、低效的农药多用、滥用问题,提供了解决条件和物质基础。
今年2月农业部印发《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的宏伟目标。
植保专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调研员邵振润指出,现代农业需要现代植保,现代植保需要高效环保型农药,而农药更需要安全科学的使用。当前农药仍是防治病虫最有效、经济的措施。农药减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科学地分步骤、分地区、分作物实施减量控害,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必须有的放矢、科学有序推进。
据了解,农业部药检所将与国内知名农药企业共同联手发起,从经济发展、政策创设、农药产品、药械装备、作物类型、植保及其他减量综合技术、“互联网+”农化服务等板块入手,系统研究农药减量因素与路径,最终集成研究报告,旨在为“农药零增长”行动顺利推进提供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智表示,对农药的过度依赖既损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加剧了害虫抗药性的恶性循环。这又导致农药开发利用的投资进一步增加,但虫害造成的作物损失几乎没有改观,目前基本与50年前相当,估计在30%到40%左右。农药减量控害要接地气,必须通过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投入基准、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构建肥农药减施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特别是要围绕农药减施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培训推广、保障机制等环节,对农药减施项目进行一体化设计,扎扎实实做好应用基础研究、技术与装备研发、集成与示范等方面的创新工作,为我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所长杨理健指出,现在使用农药较乱、较多、残留风险较高的是特色、小宗作物。由于特色、小宗作物区域性强、面积小、用药量不多,而登记一个制剂做试验需要50万元左右,致使农药企业不愿意出钱做试验、登记,造成无登记农药可用。他建议对特色、小宗作物进行登记试验补贴,农药检定部门再组织多个企业开展联合试验分摊部分经费,这样特色、小宗作物和中药材等才有农药登记,才有残留标准,才能判定农产品的质量,从根本上降低农药使用量。(汪建沃)
新闻链接
资料显示,欧盟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立法开展农药减量行动,2006年农药减量计划成为欧盟的强制性政策。荷兰的农药使用量从1985年的2万多吨下降到2012年的5778吨;瑞典、丹麦通过实施农药税控制农药使用量增长;韩国1999年颁布“环境友好农业支持法案”,提出到2010年农药使用量减少50%。
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农药的科学减量使用。一是通过立法,严格控制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有《植物保护法》、《农药管理法》等法规; 二是在生产环节上加强科学用药培训,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及我国台湾省都专门立项支持开展安全用药培训;三是实行项目计划,法国、加拿大安大略省、韩国等先后计划用10年时间把农药用量明显降下来。日本推行“环境保全型”农业,法国推行“理性农业”,韩国推行“亲环境”农业,目的都是更好地保护环境,降低农药用量。此外,北欧如挪威、瑞典、丹麦等除法规外,还通过收税来控制农药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