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企业需要与时俱进
2005年以来,俄罗斯农药市场急剧增长,并保持着20%的年均增长率,同时,农药应用领域也成倍增长,预计2014年将达到6300万吨。然而,俄罗斯国内并没有坚实的农药生产基础,一半以上需要进口,而中国又是全球农药的主要来源地,中国供应商自然不会忽视俄罗斯、甚至独联体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
事实上,近几年,中国农药供应商在俄罗斯却频频遭遇产品质量不合格、非法入境等问题。专家分析,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注重绿色无公害食品,崇尚健康饮食,因此提高了农药市场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企业本身并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并有效应对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
2. 绿色壁垒成诱因
目前,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中国农药,包括俄罗斯。2010年,中国对俄罗斯农药出口总量为1.1万吨,同比增长170.1%。然而,俄罗斯某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农民并不认为中国农药是他们的第一选择。由于中国在上世纪向俄出口大量假冒日用产品,使广大种植户对中国产的农药有看法,对中国产品缺乏认知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而作为俄罗斯官方2006年甚至出台了一条这样的法令: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特别是中国劳务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俄联邦政府明令禁止中国劳务在农作物上使用中国产农药。也就是说,从2006年开始,中国劳务在蔬菜和大田生产上,只允许使用俄方生产的农药。此项措施,一方面,对本地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给很多中小型农户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一项2006年的价格数据显示,如果使用俄罗斯生产的豆田除草剂,每公顷大豆田的成本约为48美元,比中国生产的豆田除草剂高2.5-4倍。
3. 贸易方式
根据笔者走访的农药专家分析,由于登记费用较高、流程较长、门槛较高,目前而言,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农药几乎都是通过非正常渠道到达俄罗斯,而且,也没有进行国家登记,绝大多数产品属于非法出口。而贴牌加工也是中国农药进入俄罗斯的主要手段,但这样的利润几乎微乎其微。而包装款式不够新颖、质量较差,也被认为是影响中国农药产品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俄境内的销售一般均采用赊账的方式进行,而其周期一般都在180天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中国企业的贸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