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劳动,都是老的在动。"武进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水稻育种专家钮中一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方面是科研机关的任务;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新型农民。"
但是,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上恰恰存在着"短板".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王文新告诉记者,农业科技推广上存在三个不足:一是人员配备不足。"像我40多岁的人,在农技系统中算年轻的,我们已经10年没进人。有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只有2到3个人,根本不够。"二是这几年高效农业发展很快,而技术员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农民需求。三是服务装备不足,农技人员一张嘴两条腿,连办公室都没有。
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进村、入户、到田,被称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距离虽然不长,但走起来却着实费劲。一头是广大农户对农业科技的迫切需要,一头则是基层农技人员有劲使不上的无奈。不打通"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推广就成了无源之水。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近年来不断摸索,通过让科技入户、"示范户"辐射、项目带农户等方式,着力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户的"零距离"接触。
号准脉,找出"肠梗阻"
"最后一公里"到底堵在哪儿?做了16年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闫寺街道办事处的农技员于丽红和同事们没少讨论过这事。以前,每个农技员要"分管"好几个村。路没少跑,苦没少吃,可效果却不怎么好。"指望我们天天走村串户,也不大现实,想搞个集中培训吧,农民又不愿意搭那个工夫。"
闫寺街道办事处是传统的粮食种植区,有5万亩土地、1.1万农户。于丽红所在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现在有7个农技员。前些年,他们的办公条件也差,甚至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
不仅如此,由于乡镇工作头绪多,基层农技人员从事本职工作的精力也难以保障。受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和编制的影响,农技队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新人进不来、老龄化严重的现象。很多农技人员偏于传统的粮食种植,专业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
在管理体制上,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担负的农、牧、林等职责分属不同部门,平时自成体系,相互间缺少联系沟通,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东昌府区农业局局长张昭江坦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度面临"网破、线断、人散"的尴尬。"有段时间,乡镇农技站划归乡镇管理,农业部门没了腿技术送不到农民手里,农技员也因待遇差、上升无空间等问题丧失了积极性。"
由此而来的,是部分高产技术成果只在种植基地、示范园里供人观赏,"盆景化"现象严重。在许多农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显现。一些所谓的"视频医院"、"庄稼医院"打着农技服务的旗号乘虚而入,以销售
农药或者
化肥为目的,从农户手中获取大量的加盟费用,却很难提供有效的农技服务。
"面对面"让专家下乡
"邵老师,您看我这黄瓜秧苗,中部叶片有多角形病斑,一见太阳就干成薄纸一样,这是啥病?"对着电脑屏幕,沙镇沙中村黄瓜种植户张振华与科技特派员邵富贵对上了话。仔细看了好几遍,邵富贵开出"药方":病斑周围有褐色晕圈,而且有黄褐色粘液流出,应该是细菌性角斑病;建议使用可杀得3000或氯溴乙氰尿酸800-1000倍液喷雾,间隔5-7天再喷一遍。
农民不出村,专家不出城,农业科技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流向基层。这套被称为"科技视频"的系统,在东昌府区已经开通1158户,不仅实现了"村村通"而且覆盖聊城8个县市区及周边县市。
为确保无偿服务,"科技视频"系统的终端站(点)一般设在农资门市和经营点,由其负责承担系统硬件运行费用。沙镇沙中村科技视频户兼农资经营户张振英算了一笔账,干这事自己一点都不亏。"每天来咨询的菜农有20户以上,多多少少都会顺便买点化肥、农药,一年下来比以前多赚了2万多。"
做好"科技视频"前提是要有科技队伍。早在2003年,东昌府区就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各级农业部门及高校院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如今,全区已有科技特派员468名。
体制机制的改变,让基层农技员愿意扎根农村。东昌府区将区级以下的农技推广机构划归区农业局统一管理,人、财、物由区农业局垂直管理。打破了原本"编制在农业局、工资财政发、考核晋升在乡镇"的格局。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东昌府区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渐趋成型。全区有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117个,从业人员13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到了71.8%;培训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等实用技术人才2万余人,现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万余人次。
深化服务,推广须"转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在变,农业在变,农民的心理在变。农技推广服务突破"最后一公里"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想找个40来岁的都难,基本上是老弱妇孺,接受新技术的动力不足。"在闫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强看来,农技推广服务"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原来农民主要种粮食,现在搞蔬菜种植、经济作物的越来越多,对农业科技的要求更加多元。"
为破解这些难题,东昌府区也想了不少办法。每年,区农业局都要遴选90名技术指导员,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联系10个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20个以上农户,层层扩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受益群体。
"人家说的那法就是好,都是咱没做到的。"50岁的胡金桥家住闫寺街道苏南村,2013年刚刚成为"示范户"几乎每次培训他都不落下。"不光学了知识,还能领两袋化肥,平时给大家伙说说种地的经验,挺好!"
东昌府区还发动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区、镇(街道)两级服务机构优先培训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合作社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东昌府区还探索利用"科技通"网络平台,与国内农副产品物流市场进行对接,为农民提供农产品销售等延伸服务。
张昭江表示,农技推广服务突破"最后一公里"目前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路径可循。"当下农技需求正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拓展,已不仅仅是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而是向全产业链扩展,这对整个基层农技队伍的素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东省委讲师团亓胜林认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应是农民需求。"农业科技是否符合农民需求,是否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投入产出效益,农民在整个体系中应该如何定位,这些都需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加以考量。"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十分关心基层农技人员,对此次会议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关键在农业技术推广。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取得了显着成绩,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农业能够获得丰收,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推广、科技服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抗灾一线、深入田间地头,风里来、雨里去,悉心指导、热情服务,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付出了辛劳,贡献了才智。我代表农业部向广大基层农技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希望各地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希望广大基层农技人员以服务农业生产发展、满足农民科技需求为中心任务,继续弘扬优良作风,认真履行职责,深入生产一线,加强科技服务,及时解决农民生产技术难题,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健全组织体系,强化服务功能。要按照"优化重组资源,巩固发展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功能"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新途径,力争形成县有农技推广中心、片区有区域农技站、乡(镇)设专职农技员的组织网络体系。同时,要把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农村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有机结合,不断培育壮大农技推广队伍,切实增强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
加快信息建设,改善服务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材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村基层干部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使农民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狠抓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要紧紧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资源,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目的,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进村入户为突破口,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始终,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造就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核管理。要从发展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难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农技推广这项基础核心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乡镇和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各方面都要重视和支持农技推广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农技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技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强化农技工作考核,确保农技推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体会到科技兴农带来的更多实惠。 (中国农机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