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至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广东省走访村庄时说:“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乱占农民耕地而农民有意见,甚至由此引发群体性事件。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作为农民的财产,这个权利没有得到应有保障。”近年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农村基层着力以“三资”(资金、资源、资产)规范管理为抓手,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建立起“乡镇检察室”,乡镇农村“三资”管理屡见成效,在服务城乡统筹中彰显了生机和活力。
区委书记魏志平说:“新会的农村集体‘三资’能够得到规范管理,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保持农民权限的前提下加强组织监督。”新会的农村“三资”管理是在村民自治的框架下,保持“三资”、“五权”不变,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授权委托,以加大镇委、镇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查指导和管理监督力度来开展的。2008年7月,以崖门镇为先行点,经过思想动员、调研清理、完善制度、检查验收四个工作阶段,探索工作经验;2009年4月起在全区所有镇、村、组全面铺开;2010年新会的农村“三资”管理经验被江门市纪委确定为先进经验,在全市“三区四市”推广实施。
规范“三资”促发展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三资”管理是重中之重。据区农业局局长陈维盛介绍,2009年以来,新会全面铺开“三资”规范管理工作,成立了由区委书记魏志平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局设立“三资”办,由纪委、农业等11个部门单位组成,同时在各镇(街)、村相应成立工作机构。这样从机构、领导和组织上三个方面落实,基本形成自上到下的“三资”规范管理体系。在管理层面上,依据各镇村实际,新会建立起“区、镇、乡三级行政服务中心”,依托镇财政结算中心、镇经管站、镇集体建设项目招投标小组把好村、组集体财务,合同、工程管理关。从镇、村、组三个层面明晰“三资”管理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责,办事按制度、用权受监督。
通过科学领导机制的确立,健全管理机制的推进,新会区规范化管理促进了集体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做到农村集体承包过程公平透明,农村账目公开清晰。例如罗坑镇亨头村通过公开发包、规范招投标,去年村集体发包收入达67.9万元,同比增长53.9%,“三资”规范管理让该村一举实现了“脱贫”。2011年全区村级集体当年可支配收入共2.7亿多元,比2010年增长9.8%。
完善机制保稳定
从2009年开始,新会区强化监督制约,强化了镇(街)和职能部门的监督、村“两委”同级监督和村民民主监督的全方位监督机制,构筑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动态的监督体系。魏志平说:“让廉政进村,严格按照村委会章程办事,通过议案提出、会议讨论、民主恳谈、民主表决实施年度村财务收支预算,在基层实现民主,让阳光照彻基层,才能彻底维护村民的利益。”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让广大农民群众也切实感受到“三资”规范管理带来的好处,从而调动其参与农村“三资”管理的积极性。
新会区采取监督与考评并行,激励与惩处相结合的规范管理的考核方法,对干净干事、严格执行“三资”管理制度的村、组干部,由镇委镇政府进行通报表扬并给予奖励;对贪占集体“三资”、或在“三资”管理中以权谋私,造成集体经济损失的,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程序罢免,并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决不姑息。新会区在全区建立起长效稳定的惩防体系,打造出“阳光”村务。
推行法治出成效
新会区检察院2009年以来在各镇(街)设立了6个派驻检察室和5个巡回工作站,借助乡镇基层检察工作平台,及时受理人民群众的举报、控告和申诉,查处发生在农村的贪污、贿赂及其他犯罪案件。魏志平说:“我们要坚决依法办事,谁依法,我们保护谁;谁违法,我们反对谁。”检察室成立以来,先后走访镇(街)、村(社区)1568次,开展法律宣传823次,发放宣传资料1.29万多份,成功化解和协助化解涉选矛盾纠纷29件,纠正违规和提出检察建议121次。
乡镇检察室把职务犯罪检察与反腐倡廉工作有效结合,使检察室成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助推器”。乡镇检察室不仅让腐败无机可乘,还与新会区村镇各项基层制度完美结合,搭建了农村基层惩防体系,形成了村民依照法律民主监督,让农村基层政权逐步实现由“为民做主”向重在制度设计、群众的事真正“由民做主”的转变。
来源: 《 农民日报 》